综述
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的诊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9,35(1) : 59-62. DOI: 10.3760/cma.j.issn.1001-4497.2019.01.016
摘要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解剖异常,发生率和检出率均较高。传统认为心肌桥是良性变异,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心脏事件被发现与心肌桥相关。结合近些年的文献报道,本文就前降支心肌桥的解剖、病理生理、分型和诊疗进行归纳描述。

引用本文: 季元璋, 罗程, 郑宝石. 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的诊疗 [J] .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9, 35(1) : 59-62. DOI: 10.3760/cma.j.issn.1001-4497.2019.01.01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通常情况下,冠状动脉主干及其较大分支走行于心外膜表面或脂肪组织中,如果某一段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纤维中,然后重新出现在心脏表面,则称这段冠状动脉为壁冠状动脉,覆盖在这段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1]。MB首先由Rayman于1737年描述,Geiringer于1951年进行了第一次尸检。MB的发病机制未明,有人提出源于原始冠状动脉毛细血管网形成异常,也有人认为源于围绕冠状动脉的肌肉组织再吸收障碍。可以确定的是,MB是先天性,胎儿心脏解剖也支持这点[2]。传统医学认为MB是良性解剖变异,然而随着医学的研究发展,越来越多地发现其与心肌缺血和其他心脏事件之间的关联。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