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术前超声内镜下染色定位技术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中的应用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9,35(10) : 612-616. DOI: 10.3760/cma.j.issn.1001-4497.2019.10.008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术前超声内镜与染色标记技术结合的方法定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病灶的实际边界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10月30日,对18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通过超声内镜与染色标记技术结合的方法定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灶的实际边界。男10例,女8例。所有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后,于术前1~2天行超声内镜下染色标记定位病灶边缘。在距肿瘤纵轴最长浸润范围外1 cm处取两点注射纳米炭混悬液标记定位。术中依据纵轴染色浸润长度,决定是否行开胸手术。术中近端切缘送冰冻病理,依据冰冻结果,决定是否行追加手术。术后将肿瘤距切缘的标本分段制成石蜡切片,每段长约0.5 cm,显微镜下观察各段石蜡切片各层次是否有肿瘤细胞侵犯。

结果

术前超声内镜,下染色标记的平均用时(10.16±1.38)min,纳米炭扩散直径(1.43±0.41)cm。全组术中肉眼下均可清晰可见纳米炭染色标记区域,术中探查定位病灶的平均耗时(1.27±0.53)min。经胸腹联合手术5例,经腹手术13例。切缘距肿瘤的平均长度(4.74±1.12)cm,术中切缘的冰冻病理均为阴性,未行追加手术;术后常规病理证实所有标本的切缘均为阴性。

结论

超声内镜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肿瘤染色标记定位技术在临床上可行,可准确探测肿瘤边缘和浸润范围,可为AEG精准外科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指导和保障,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定位技术。

引用本文: 谢永伟, 周顺楷, 冯学刚, 等.  术前超声内镜下染色定位技术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中的应用 [J] .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9, 35(10) : 612-616. DOI: 10.3760/cma.j.issn.1001-4497.2019.10.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是食管胃连接线(齿状线)上下5 cm范围内的腺癌[1],分为3型:SiewertⅠ型为齿状线上1~5 cm,SiewertⅡ型为齿状线上1cm到齿状线下2 cm,Siewert Ⅲ型为齿状线下2~5 cm[2]。目前研究认为AEG是不同于食管癌和胃癌的特殊类型,具有独特的肿瘤生物学特性。由于食管胃结合部黏膜下淋巴管网极其丰富,且无幽门样屏障结构,肿瘤易于沿黏膜下层向食管近侧浸润扩散,发生黏膜下潜行浸润[3],表现为黏膜下癌细胞浸润范围远大于黏膜面肉眼所见病灶界限。因此,术中通过肉眼观察、触摸判断黏膜表面的病灶边缘,均不足以代表癌肿浸润的实际范围,单纯依据术中肉眼或触摸判断的肿瘤边界确定切端位置均可能存在切缘阳性。AEG黏膜下浸润长度与癌肿侵犯深度相关[4]。如果术者对所有AEG统一执行某个固定标准的上切缘距离,可能导致切除不足或过多。由于食管侧切除长度直接影响到手术路径的选择以及消化道吻合重建的安全性,所以确定个体化最小安全切缘距离实现精准切除,既有利于提高手术效果,又最大限度保留了正常食管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大部分患者可经腹切除重建,而避免不必要的胸腹联合切除,可以降低手术创伤,提高安全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