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诺如病毒重组株GII.P16-GII.2在广州地区引起暴发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9,33(4) : 362-368. DOI: 10.3760/cma.j.issn.1003-9279.2019.04.006
摘要
目的

揭示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广州市诺如病毒暴发流行的源头及其规律。

方法

通过哨点医院和各级疾控中心收集病例信息和粪便标本,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标本中的诺如病毒核酸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标本核酸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BLAST比对寻找同源性最接近的参考序列并构建系统发生树。

结果

通过广州市感染性腹泻监测网络共收集标本854人份,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0.67,78.33%的病例为7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共检出诺如病毒GII组核酸阳性220份(25.76%,合并GI组核酸阳性5份);2016年下半年流行的主要型别是GII.Pe-GII.4.Sydney_2012型(94.64%),2017年上半年流行的主要型别是GII.P16-GII.2型(67.65%)。2016年9月份开始广州市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的报告数逐渐增多,至2017年2~3月份迎来发病高峰,4月份疫情报告数开始下降,5~6月份之后腹泻疫情报告数下降至2~3起/月。2016年9~11月份的暴发疫情均由GII.Pe-GII.4.Sydney_2012型引起;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的暴发疫情由GII.P16-GII.2型引起;部分疫点的厨工和保育员标本中有检出诺如病毒GII组阳性,且与病例标本的型别一致。

结论

2016至2017年冬春季节在广州地区暴发的诺如病毒疫情是诺如病毒重组株GII.P16-GII.2型在本地的首次暴发,各疫点间病毒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提示可能是同一来源;部分疫点的厨工和保育员可能在部分疫情的扩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引用本文: 苏文哲, 耿进妹, 赖赛麟, 等.  诺如病毒重组株GII.P16-GII.2在广州地区引起暴发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J]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9, 33(4) : 362-368. DOI: 10.3760/cma.j.issn.1003-9279.2019.04.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全长在7.4 Kb到7.7 Kb之间[1]。该病毒大致可分为6个基因组(genogroups, G I~VI),每个基因组下又可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基因型(genotypes);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的是G I、G II和G IV这3个基因组[2]。诺如病毒感染人类的最常见症状是急性胃肠炎,以呕吐、急性腹泻为主要症状,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均对该病毒易感。单股正链RNA的基因组和众多的基因型别导致诺如病毒基因组会发生频繁的变异和重组,基因变异和重组的累积可能带来病毒的抗原性变异,从而造成新的流行[3]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