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2012—2017年山东省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病原监测结果分析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9,33(5) : 463-467. DOI: 10.3760/cma.j.issn.1003-9279.2019.05.004
摘要
目的

分析山东省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病原谱和流行病学特点,为病毒性腹泻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2—2017年在山东省哨点医院就诊的所有5岁以下腹泻患儿发病3日内粪便标本共1 017份,轮状病毒使用ELISA筛检,ELISA阳性标本使用RT-PCR方法进行轮状病毒G/P分型;诺如病毒(GI和GII)、札如病毒、星状病毒检测采用RT-PCR筛检,肠道腺病毒采用PCR方法检测。

结果

1 017份粪便标本中,病毒总阳性率为51.62%(525/1017),检出至少含有1种病毒核酸421份、混合病毒感染104份,混合感染占全部感染的10.23%(104/1017)。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4.22%(348/1017)、16.91%(172/1017)、2.56%(26/1017)、9.64%(98/1017)。腹泻病毒总检出率和轮状病毒检出率在12~17月龄最高,分别为51.72%(105/203)和20.20%(41/203),2岁及以下患儿腹泻病毒阳性率为49.36%(502/1017),2岁以上患儿腹泻病原阳性率2.26%(23/1017)。病毒性腹泻高峰为每年11月份至次年4月份。轮状病毒G基因型以G9为优势型(82.76%),P基因型以P[8]型为主(80.46%),G/P组合以G9P[8]为主(83.87%)。杯状病毒中诺如病毒感染为主(87.21%)。

结论

2012—2017年山东省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以轮状病毒为主,其次为诺如病毒,发病率处于全国的中等程度,秋冬季为流行季节。

引用本文: 林琳, 傅忠燕, 李金松, 等.  2012—2017年山东省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病原监测结果分析 [J]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9, 33(5) : 463-467. DOI: 10.3760/cma.j.issn.1003-9279.2019.05.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病毒性腹泻又称为病毒性胃肠炎,是一组由单种或多种病毒共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起病急,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为常见临床表现,腹泻以水样便或稀便为主,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常见与病毒性腹泻有关的病毒种类包括轮状病毒(rotavirus,RV)、人杯状病毒(human caliciviruses,HuCV)、人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HAstV)和肠道腺病毒(adenovirus,AdV),杯状病毒又包括诺如病毒(norovirus,NoV)和札如病毒(sapovirus,SV)。其中5岁以下儿童中RV发病率较为多见;NoV人群普遍易感,且易引起暴发流行[1]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