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深圳市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研究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9,33(6) : 570-575. DOI: 10.3760/cma.j.issn.1003-9279.2019.06.003
摘要
目的

对深圳市首例输入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研究。

方法

调查分析流行病学特点,采用ELISA和荧光RT-PCR方法分别检测病毒IgM、IgG抗体和核酸,并用Vero细胞分离病毒;采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L、S片段后进行序列测定,并与我国不同省份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SFTSV)代表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和进化树分析。

结果

深圳市2017年5月报告的1起SFTS疫情为输入性病例。从患者血清标本中检测到抗体和核酸,并成功分离到SFTSV,将其命名为SFTSV-GDSZ01/2017/China。该分离株与国内SFTSV流行省份SFTSV代表株核苷酸序列有高度的同源性,L、S两个特异性基因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5.3%~98.2%、93.8%~98.8%。进化树显示GDSZ01株与分离自山东泰安的SDTA_3株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输入地湖北省毒株,与HB29、HB154等同属于C3基因型。

结论

从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上均证实该例SFTS输入病例是由SFTSV C3基因型引起。

引用本文: 阳帆, 黄亚兰, 张晓敏, 等.  深圳市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研究 [J]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9, 33(6) : 570-575. DOI: 10.3760/cma.j.issn.1003-9279.2019.06.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我国于2010年首次发现并确认的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新发蜱媒疾病,迄今为止,我国河南、湖北、山东等23个省市均有病例报道[1]。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死率超过10%。引起该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新成员,学术界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2,3]。其基因组由大(L)、中(M)、小(S)3个单股负链RNA片段组成,分为C和J两个型别[4]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