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肿瘤
CBCT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钛夹标记位置变化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7,26(07) : 768-773. DOI: 10.3760/cma.j.issn.1004-4221.2017.07.010
摘要
目的

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钛夹标记位置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间收治的14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分别测量胸壁以及每个钛夹在放疗过程中的误差。将钛夹的位移与钛夹的相对位置、乳腺体积、胸壁切线垂直距离以及乳腺最大厚度等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胸壁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在左右、头脚、前后方向分别为4.42、3.44、5.13 mm和3.55、3.07、4.54 mm。钛夹相对胸壁有较大的位移,主要集中在左右方向,最大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分别为4.39、2.42 mm。钛夹位移与乳腺体积、乳腺的厚度无明显相关(P>0.05)。钛夹头脚方向的相对位置与最下、最外、最前与最后钛夹的位移相关(P<0.05)。最上钛夹的近胸壁组与远胸壁组的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

结论

乳腺癌放疗中采用真空垫进行体位固定时存在较大的摆位误差,钛夹在放疗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位移,不推荐使用同步加量照射技术;缺乏良好的固定可能是钛夹存在较大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引用本文: 钟仁明, 肖青, 赵建玲, 等.  CBCT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钛夹标记位置变化 [J]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7,26 (07): 768-773. DOI: 10.3760/cma.j.issn.1004-4221.2017.07.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研究证实乳腺癌的复发最可能发生于瘤床,因此,对高复发风险的患者给予瘤床加量照射可提高局部控制率[1]。瘤床的加量照射分为序贯加量照射和同步加量照射,而同步加量照射与序贯加量照射技术相比,不仅可以减少放疗的分次数,并且有更好的剂量学优势,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运用[2,3,4]。研究证实早期乳腺癌患者给予部分照射或者加速部分照射可取得全乳照射类似的结果[5,6,7]。对瘤床进行精确定位是瘤床同步加量照射技术与部分乳腺照射技术的核心,术中放置的钛夹能很好的代表瘤床位置[7,8]。然而,钛夹位置在放疗过程中会发生偏移,为保证瘤床得到足够处方剂量的同时避免过多正常组织受到额外照射[9],需要根据钛夹的位移设置合理的CTV到PTV外扩边界[10]。国外学者在部分乳腺癌患者中发现,使用钛夹作为瘤床参考时比使用骨性标记时CTV的边界小[7],钛夹位置的变化主要是分次间的位移,而分次内误差小(受呼吸运动影响小)[11,12]。国内学者通过kV级X线成像[13,14]、四维CT[15]以及适度深吸气呼吸控制下CT扫描[16]分析了钛夹的位移数据,为临床提供了参考。目前并没有采用CBCT分析患者自由呼吸状态下,在治疗过程中的钛夹位移以及钛夹相对于胸壁骨性标记的差异。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