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高剂量格栅状放疗技术及应用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8,27(6) : 624-628. DOI: 10.3760/cma.j.issn.1004-4221.2018.06.019
摘要

高剂量格栅状(Grid)放疗技术是通过格栅准直器或者MLC将照射野均匀分割成等间隔的小射线束,实施单次大剂量照射(10~25 Gy),在靶区内形成非均匀的高低剂量区,剂量学上表现为峰谷效应(peak-to-valley effect)。随着3DRT技术的出现,二维格栅状治疗技术演变为三维的点阵式(Lattice)治疗技术。它通过不同形式的三维聚焦,在肿瘤内部形成多个空间上呈点阵式分布的球状高剂量区,球状高剂量区之间的区域剂量迅速跌落,形成三维非均匀的适形剂量分布。和二维Grid技术相比较,三维Lattice技术可以产生更明显的峰谷效应,更大程度地降低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实验数据表明,该照射技术可以刺激旁观者效应,增加内皮细胞死亡和免疫原性远隔效应,从而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灭,进一步提高对局部和远处肿瘤的控制。Lattice技术在中晚期大肿瘤的姑息治疗上有明显的潜力,但是仍需要更多放射生物学机制和临床数据的支持。

引用本文: 李小波, 江柳清, 吴晓东, 等.  高剂量格栅状放疗技术及应用 [J]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8, 27(6) : 624-628. DOI: 10.3760/cma.j.issn.1004-4221.2018.06.01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体积巨大肿瘤的LC在常规放疗过程中一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话题[1]。常规放疗技术中正常组织的耐受量会随着辐射体积的增加而降低,因此限制了肿瘤靶区的剂量。已有研究表明,高剂量格栅状放疗技术可以克服常规放疗中正常组织耐受性的限制,大幅提高肿瘤内部的剂量,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晚期大肿瘤的放疗技术[2,3]。高剂量格栅状放疗技术(Grid)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最早由Alban Köhler[4]在1909年提出,其方法为单次大剂量的射线(10~25 Gy)经过带有均匀分布小孔的格栅挡块或者MLC (multi-leaf collimator,MLC)后,以格栅状射野照射肿瘤[5,6,7,8],形成类似于近距离放疗的不均匀剂量分布。Wu Xiaodong等提出了三维高剂量点阵式治疗技术克服了二维的局限性,其方法是通过三维聚焦技术在肿瘤内部创造多个空间上呈点阵式排列的局部高剂量区(>15 Gy),并且间以一定的距离,确保低剂量区的形成(3~5 Gy)[9,10,11,12]。目前该放疗技术已开始被应用到临床,本文就该技术的优势、实现方式、临床应用、进展、展望等方面综述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