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抑郁症患者情绪处理早期皮质下通路异常动态效能连接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7,50(1) : 51-55.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84.2017.01.014
摘要
目的

探究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在情绪处理过程中早期皮质下通路是否受到负性情绪刺激影响,以及抑郁症患者情绪处理早期皮质下通路是否存在异常。

方法

利用脑磁图检测19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17名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在识别负性情绪面孔时的脑活动。选取丘脑、初级视觉皮质、梭状回、颞下回、杏仁核、眶额回作为感兴趣脑区,0~100、0~150、0~200 ms分别为感兴趣时间窗,建立感兴趣模型。通过动态因果模型及贝叶斯模型方法得出最优模型。在最优模型下,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比较2组的效能连接差异。

结果

贝叶斯模型选择结果显示,对照组在0~100 ms时受到情绪刺激的影响,而抑郁症组在150~200 ms时受到情绪刺激的影响。在0~100 ms时,抑郁症组左侧初级视觉皮质到眶额回调制连接显著下降(P=0.01),右侧丘脑到眶额回的固有连接下降(P=0.04)。在0~150 ms时,抑郁症组右侧初级视觉皮质到眶额回的固有连接显著增强(P=0.01)。在0~200 ms时,抑郁症组左侧丘脑到眶额回调制连接下降(P=0.04),右侧丘脑到杏仁核固有连接显著下降(P=0.04)。

结论

抑郁症患者情绪处理早期阶段不同于健康人,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且视觉皮质与眶额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情绪处理早期便出现异常。

引用本文: 花玲玲, 毕昆, 史家波, 等.  抑郁症患者情绪处理早期皮质下通路异常动态效能连接 [J] .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7, 50(1) : 51-55.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84.2017.01.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面部表情能否正确识别与人们正常社会功能密切相关[1],因而情绪面孔被用来探究抑郁症患者情绪偏向。关于抑郁症患者处理外显情绪刺激时情绪偏向及神经机制的研究显示部分情绪偏向是由快速的、非意识状态的皮质下脑区参与[2],对信息进行粗加工[3]。近年来研究者者对抑郁症患者情绪处理早期阶段即非意识状态下(0~200 ms)的情绪偏向较为关注,认为早期无意识阶段情绪偏向可能会影响有意识阶段的情绪偏向,且早期情绪偏向可预测抗抑郁药疗效[4]。既往关于抑郁症患者情绪处理早期是否存在自动负性情绪偏向研究结果不一,相关影像学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在识别内隐悲伤面孔时杏仁核激活,提示其自动负性情绪偏向[5],但在无意识情绪处理任务中,并无自动负性情绪偏向[6]。且近年来Stroop综述从行为学角度提示抑郁症无明显的自动负性情绪偏向[7]。由于既往研究结果不一,而脑磁图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可在体观察神经活动经时次序变化的时空特征,且动态因果模型可以探究特定实验刺激对脑区功能连接的影响,因而我们结合脑磁图和动态因果模型方法,从时空模式探讨抑郁症患者在情绪处理早期(0~200 ms)皮质下通路是否受负性情绪刺激影响及早期杏仁核对视觉皮质是否存在调节作用,并进一步探讨抑郁症患者早期皮质下通路是否存在异常。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