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交流电刺激是一种无创的电刺激疗法,有望成为干预大脑相关疾病的一种新的神经调控方法。本文中简要介绍与经颅交流电刺激干预疗效的相关因素、可能的治疗机制、临床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tACS)是一种低强度的非侵入性经颅电刺激(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ES)方法。tACS通过影响大脑神经细胞电活动的同步化和去同步化从而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和大脑功能。该技术具有无创、易操作、低成本、安全等特点,这使得该技术在医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CES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和tACS两大类,CES的发展可追溯到18世纪Giovanni Aldini和Alexandro Volta应用直流电对人体和动物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出现后,有关低强度的CES研究逐渐减少。ECT可导致患者意识丧失,加之受交流电引发ECT的启发,低强度电流的CES再受到重视。20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关于该项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1957年Aann′Ev等首次发表了使用低强度电流"CES"应用的研究。1978年FDA批准了低强度电流的CES用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和失眠症。目前有关tDCS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多见,但很少有关tACS的报道,故我们重点介绍与tACS疗效相关的因素、tACS可能的治疗机制以及临床应用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