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立体定向脑电图致痫指数分析在致痫区定位及致痫网络评价中的应用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50(5) : 362-367.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5.011
摘要
目的

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发作期高频活动(60~90 Hz)分析的SEEG定量方法,计算高频致痫指数(HFEI),从而定位癫痫患者的致痫区,评价致痫网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行癫痫术前评估,并进行立体定向电极置入的1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期的SEEG资料,将置入电极后头颅CT与术前MRI图像进行融合及三维重建,对电极触点进行精确定位。计算发作期SEEG的定量指标HFEI,设定其阈值,从而确定超过阈值的致痫触点。致痫网络范围分类的定义为:致痫触点局限于1个脑回或脑结构为局限性,≥2个脑回而在1个脑叶为脑区性,超过1个脑叶但局限于一侧半球为多脑区性,累及双侧半球的为双侧性,并将此结果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在15例患者中,致痫网络范围为局灶性4例,脑区性4例,多脑区性6例,双侧性1例,其中致痫网络范围广泛的(多脑区性+双侧性)占7/15。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2例海马硬化的患者致痫网络范围均为脑区性;4例软化灶病例中,致痫网络范围为多脑区性2例,局灶性2例;6例皮质发育异常(5例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1例为灰质异位)患者中有3例致痫网络范围为多脑区性,1例局灶性,1例脑区性,1例双侧性。共有12例患者的术后随访达到半年以上,对他们进行Engel分级,其中10例为Ⅰ级(10/12)。

结论

HFEI的计算探索了一种新的基于SEEG高频能量分析的数学定量方法,具有客观性,可以辅助定位致痫区和评价致痫网络范围。

引用本文: 王海祥, 闫秀鹏, 张冰清, 等.  立体定向脑电图致痫指数分析在致痫区定位及致痫网络评价中的应用 [J] .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 (5): 362-367.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5.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药物性难治性癫痫的定位诊断与术前评估是近年来癫痫界学者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领域。立体定向脑电图(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 SEEG)技术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法国圣安妮医院的Talairach和Bancaud教授创立,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置入电极并从三维空间记录癫痫发作,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致痫区理论[1,2,3]。致痫区的确定是术前评估中最为关键的步骤。颅内电极脑电图高频震荡或高频放电的出现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致痫区的电生理特征,而且颅内电极脑电图最常见的起始型为低波幅快活动的出现[4]。致痫指数(epileptogenicity index)是一种通过对颅内高频脑电信号频率及时间2个特征进行计算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辅助定位致痫区[5]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