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ADAPT技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应用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50(06) : 445-451.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6.009
摘要
目的

探讨ADAPT(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pass thrombectomy)技术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技术优势。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支架取栓和ADAPT技术治疗的患者的病例特点、术中情况、手术并发症和临床结果,并对ADAPT血管内再通方法的技术优势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

观察期间,我院共对9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了血管内机械再通手术,其中46例首选ADAPT技术,38例(82.6%)成功实施(ADAPT组);21例应用了常规支架取栓技术(常规支架组),两组患者的基本病例特点和影像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尽管两组患者90 d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23/38)与48%(10/21),P=0.247],但ADAPT组患者术后7 d NIHSS评分[6.0(2.0,9.3)分与9.0(5.5,18.5)分,Z=-2.031,P=0.021]和术后90 d神经功能完全康复率(mRS=0分)明显优于常规支架组[37%(14/38)与10%(2/21),P=0.022];两组血栓逃逸率[21%(8/38)与29%(6/21),P=0.365]、有效再通率[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TICI)2b/3级,84%(32/38)与81%(17/21),P=0.507]和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0%(0/38)与9.5%(2/21),P=0.123],尽管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但在数值上ADAPT组具有优势。

结论

ADAPT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内再通方法,与传统支架取栓技术相比,在患者术后NIHSS评分和远期神经功能完全康复率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一种血管内机械再通方法。

引用本文: 张合亮, 郭再玉, 刘美利, 等.  ADAPT技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应用 [J] .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 (06): 445-451.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6.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新型取栓支架的问世,使机械取栓的有效再通率逐步提高,但在临床上的获益却并不与之相匹配。ADAPT(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pass thrombectomy)技术是血管内再通治疗方法的一种新的尝试,尽管国内尚未见该技术的有关报道,但国外已开始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并已初步证实其是一种快速、高效的血管内再通技术。自2013年1月起,天津泰达医院尝试应用ADAPT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管内再通治疗,作为我们机械再通治疗的首选技术,截至目前已成功应用于38例患者。在此,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这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进行常规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评价ADAPT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技术优势。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