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
慢性失眠患者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研究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50(08) : 585-589.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8.005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失眠患者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

方法

收集2016年1—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慢性失眠患者60例,其中伴广泛焦虑者54例,同时收集40名性别、年龄与其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每位受试者进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评分及夜间睡眠监测。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受试者的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同时使用无创血压监测仪实时同步监测受试者的手指血压。将获得的数据通过传递函数进行分析,得出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参数(相位差及相关函数),比较慢性失眠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参数的差异。

结果

伴广泛焦虑的慢性失眠患者的相位差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46.89±15.39)°]与[(56.00±12.05)°],提示其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t=3.439,P=0.001)。受试者的相位差与HAD量表评分高低并无相关关系。

结论

伴有广泛焦虑的慢性失眠患者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但其受损程度与焦虑、抑郁的程度并无线性相关。

引用本文: 吕珊, 郭珍妮, 孙晴晴, 等.  慢性失眠患者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研究 [J] .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 (08): 585-589.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8.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慢性失眠是指持续3个月以上、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满意度不足为特征的睡眠障碍[1]。慢性失眠患者通常会伴有多种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晕厥、睡眠障碍等[2],同时常伴有精神障碍,特别是焦虑障碍和心境障碍,给患者的日常行为活动及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并成为失眠产生及迁延不愈的危险因素。然而,产生这些症状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是机体维持脑组织血流量相对稳定的自身保护机制,是反映脑血流动力学和脑血管功能的指标之一,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有关,但其调控机制尚存争议[3]。目前关于其调节机制主要包括代谢学说、神经源性学说、肌源性学说和内皮源性学说4种[4]。有关研究表明,慢性失眠患者存在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能是慢性失眠产生神经系统症状的原因之一[5,6]。慢性失眠可以对脑血流调节机制中的多个环节产生影响。我们通过对慢性失眠患者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进行探讨,从而为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