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障碍
颈部肌张力障碍病感觉诡计现象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研究价值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50(9) : 660-664.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9.005
摘要
目的

分析感觉诡计左颈部肌张力障碍患者中的表现,探讨感觉诡计与大脑皮质辅助运动区功能的关系及其相关神经电生理改变。

方法

收集2006年3月至2013年4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肌张力障碍病门诊首次且连续就诊的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患者75例,进行感觉诡计的现象学调查。其中男性23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1∶2.26;发病年龄19~72岁,平均(42.5±13.1)岁。根据感觉诡计类型,分为经典组、力量组、无诡计组和负性组。对首次就诊时表现为单纯扭转型的43例患者行皮质多点记录的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查。

结果

首次就诊时,感觉诡计存在于85.53%(64/75)的患者。随病程进展,感觉诡计类型可能发生改变。使用不同类型感觉诡计(经典组、力量组、无诡计组)患者间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疾病复杂程度在各组间有增高趋势。经典组患者头部扭转方向对侧皮质辅助运动区P22/N30峰峰幅度与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力量组及无诡计组患者头部扭转方向对侧P22/N30峰峰幅度[力量组(3.16±1.71) μV,无诡计组(3.62±1.58) μV]较同侧[力量组(2.47±1.28) μV,t=2.243,P=0.038;无诡计组(2.73±1.14) μV,t=2.893,P=0.023]高。经典组[(9.36±3.52)分]与力量组[(12.67±5.00)分]或无诡计组[(15.18±4.07)分]患者首次就诊时Tsu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典组比力量组,t=-3.020,P=0.004;经典组比无诡计组,t=-4.452,P=0.000)。

结论

不同类型感觉诡计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从经典组、力量组到无诡计组依次加重。不同感觉诡计类型可能提示大脑皮质辅助运动区功能处于代偿(经典组)或失代偿(力量组、无诡计组)阶段。

引用本文: 李涛, 宋春莉, 周丽娜, 等.  颈部肌张力障碍病感觉诡计现象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研究价值 [J]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 50(9) : 660-664.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9.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颈部肌张力障碍(cervical dystonia,CD)是最常见的局灶型肌张力障碍,以颈部肌肉的持续性不自主收缩并导致头颈部异常运动和姿势为特点[1]。感觉诡计(sensory tricks/geste antagonists/alleviating manoeuvres)指对躯体受累部位或其邻近部位施加包括触觉在内的感觉传入,使症状得到部分缓解或完全改善[2,3,4]。通常按照施加方式不同,将感觉诡计分为经典型(classic sensory tricks)和力量型(forcible tricks),前者指轻触动作,后者需要施加一定的力量[5]。除改善症状的诡计类型,部分患者接受某种感觉传入时出现症状加重,将其命名为负性(reverse)感觉诡计[6]。与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相比,该现象在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尤其是CD患者中的出现率高[7]。由于感觉诡计现象与触压觉密切相关,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可反映患者感觉通路包括外周神经至皮质感觉中枢的功能变化。常规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的记录位点为初级感觉皮质,我们采用皮质多点记录的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median nerve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MSEP)检查方法,增加了代表大脑皮质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的记录电极,从而评价皮质感觉运动整合功能。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