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杆状体肌病基因研究新进展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52(2) : 133-136.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9.02.010
摘要

杆状体肌病是先天性肌病的常见类型,基因突变导致细肌丝及相关组分受累是其病因。近年来,共发现13种基因突变与该病相关。文中针对近5年新发现的6种新致病基因,从基因功能、编码蛋白、突变类型、所致杆状体肌病临床特点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对杆状体肌病发病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引用本文: 尹西, 王振福, 蒲传强. 杆状体肌病基因研究新进展 [J]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 52(2) : 133-136.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9.02.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杆状体肌病是先天性肌病的一个常见类型[1,2],因基因突变导致骨骼肌结构组织成分受累,肌肉病理中发现杆状体结构而得名,约占所有先天性肌病病例的17%[3],发病率约为1/50 000名新生儿。杆状体肌病的临床表现因发病年龄不同差别较大,分为较多的类型。2000年欧洲神经肌肉病委员会(ENMC)国际协作组将该病分为6型[4],即先天重度型、先天中度型、先天轻度型(典型型)、儿童起病型、成人起病型和其他类型。笔者曾于2013年针对杆状体肌病的基因研究进行过总结[5],共总结了7种致病基因,分别为TPM3(tropomyosin 3)、NEB(nebulin)、ACTA1(actin,alpha,skeletal muscle 1)、TPM2(tropomyosin 2)、TNNT1(troponin T1,skeletal,slow)、KBTBD13(kelch repeat-and BTB/POZ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3)、CFL2(cofilin 2)基因[6,7,8,9,10,11,12],近年来,随着对该疾病的重视和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先后又有6种新致病基因被发现,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分别为KLHL40(kelch-like 40)、KLHL41(kelch-like 41)、LMOD3(leiomodin 3)、MYPN(myopalladin)、MYO18B(myosin XVIII B)、TNNT3(troponin T3,fast skeletal)基因[13,14,15,16,17,18],为此,我们再对新发现的杆状体肌病致病基因作综述报道(表1)。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