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多目标导向的腹膜后肿瘤围手术期补液策略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6,31(10) : 824-827. DOI: 10.3760/cma.j.issn.1007-631X.2016.10.008
摘要
目的

总结腹膜后肿瘤围手术期的液体治疗经验,探索围手术期补液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89例腹膜后肿瘤围手术期液体治疗、出入量、血清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及并发症,分为小出血组(761 ml)和大出血(4 813 ml)组。

结果

小出血组在手术日、术后第1、2、3天补液量分别为(7 565±4 757)、(3 869±727)、(3 289±897)、(3 096±567)ml,大出血组依次为(13 927±5 612)、(5 192±1 274)、(3 786±1 137)、(3 797±719)ml(t=-4.637、-3.117、-2.460、-2.982,P=0.04、0.048、0.36、0.038)。小出血组BNP水平分别为(33±25)、(82±66)、(116±54)、(145±75)ng/ml,大出血组依次为(70±65)、(165±153)、(256±220)、(442±412)ng/ml(t=-4.637、-3.117、-2.460、-2.982,P=0.041、0.038、0.046、0.04)。术后3 d累计出现自然负平衡的概率为100%。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急性肾损伤、心脏事件、呼吸事件、腹腔事件、深静脉血栓等,在小出血组和大出血组发生率分别为4.7%、7.1%、4.7%、14.3%、9.5%和25.1%、27.6%、46.8%、10.6%、17.0%(χ2=2.89、5.89、19.96、0.044、0.674,P=0.049、0.015、0.001、0.834、0.412)。

结论

多目标综合导向的液体策略可获得良好预后,降低了整体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率;术后可用BNP作为监测补液量的标志物。

引用本文: 张柳, 程蔚新, 袁宏勋, 等.  多目标导向的腹膜后肿瘤围手术期补液策略 [J]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6,31 (10): 824-827. DOI: 10.3760/cma.j.issn.1007-631X.2016.10.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液体治疗是临床治疗的基础,重要的同时也存在争论的话题,液体过多或者不够均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1,2,3],更有研究发现临床上只有3%的外科医生选择>150 ml/h的补液,而ICU医生则高达55%[4]。面对液体治疗存在如此不同的选择,本研究对大手术围手术期的补液策略进行探讨。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