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第二个"溶栓时间窗"理念在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7,32(11) : 930-932. DOI: 10.3760/cma.j.issn.1007-631X.2017.11.009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第二个"溶栓时间窗"理念预置导管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对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第二个"溶栓时间窗"理念的指导下,206例患者在我院行预置导管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治疗情况。全部病例均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病史,病程3~60个月,平均(20±9)个月。手术前ABI为0~0.65(0.33±0.22)。

结果

206例患者溶栓时间为1~5 d,平均(3±1)d。全部病例D-二聚体在溶栓后次日均增高数倍,血管造影检查示溶栓前病变动脉闭塞段长度60~180 mm[平均(90±27)min],溶栓后长度为20~60 mm[平均(40±15) mm],190例溶栓有效(92%),8例(4%)无变化。导管溶栓成功后均进行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后ABI 0.64~1.0,平均(0.86±0.11)。在溶栓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

结论

在第二个"溶栓时间窗"理念的指导下,预置导管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对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引用本文: 张福先, 罗小云, 张昌明, 等.  第二个"溶栓时间窗"理念在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J]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7, 32(11) : 930-932. DOI: 10.3760/cma.j.issn.1007-631X.2017.11.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传统观念认为: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后,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药物被有效溶解。这一理念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效果良好。同时这个"一定时间内"被称为溶栓时间窗,因为临床实践已验证:超出该"溶栓时间窗"后的血栓会发生机化,难于溶解。在此我们将之命名为"第一溶栓时间窗"。那么何谓第二个"溶栓时间窗"呢?我们认为是:超出第一个"溶栓时间窗"时间后的溶栓。因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慢性肢体动脉缺血性疾病中,在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通常伴有血栓形成。一些血管闭塞病例并非是真正全部的管腔闭塞,而是短段的狭窄伴有长段的血栓形成。对该类患者进行有效溶栓可以明显的降低血管腔内处理的强度,减少支架的置入数量,避免不良并发症发生。多年来我们将该理念应用于临床,并获得较好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