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CT血管造影局灶性强化特征与急性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转归的关系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8,33(6) : 473-477. DOI: 10.3760/cma.j.issn.1007-631X.2018.06.010
摘要
目的

总结我中心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经验,探讨CT血管造影局灶性强化特征与壁间血肿转归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29例急性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病例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平均年龄(56±11)岁。患者首先严格控制血压并复查CT,手术指征包括反复疼痛、壁间血肿范围扩大、主动脉周围血肿或主动脉内膜破口。

结果

首次CT检查合并原发内膜破损、溃疡样凸出和孤立壁内血池特征的比例分别为76%,55%和55%。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14例单纯接受药物治疗,15例因血肿进展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成功率100%。中位随访28个月,1例单纯药物治疗患者1个月后复查局部夹层形成;另1例单纯药物治疗患者12个月后复查发现胸主动脉瘤形成,均成功接受腔内治疗。首次CT检查合并溃疡样凸出特征患者血肿进展的比例高于不合并溃疡样凸出特征患者(75%比33%,P=0.047)。合并原发内膜破损和孤立壁内血池患者血肿进展的比例分别为68%和69%。

结论

严格控制血压和及时的手术干预是治疗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有效方法。首次CT检查发现局灶性强化特征尤其是溃疡样凸出的患者血肿进展的比例较高。

引用本文: 李伟浩, 杨洋, 张韬, 等.  CT血管造影局灶性强化特征与急性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转归的关系 [J]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8, 33(6) : 473-477. DOI: 10.3760/cma.j.issn.1007-631X.2018.06.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急性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 IMH)占所有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病例的5%~15%,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中表现为明显增厚的主动脉管壁,但不合并明显的内膜撕裂和双腔影[1]。Stanford 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累及升主动脉,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与A型夹层相近,以手术治疗为主;而B型主动脉主动脉壁间血肿不累及升主动脉,治疗策略与B型主动脉夹层相似,对非复杂性壁间血肿可以选择药物治疗严格控制血压而暂不行手术;但如果出现持续胸痛不缓解或进行性加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血肿扩大或者器官灌注不良等情况,则应该采取手术治疗[2]。B型壁间血肿的自然病程多样,随着腔内治疗时代的来临,有别于IMH传统主动脉置换手术的高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大多数不累及弓部的B型壁间血肿可以选择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aorta endovascular repair, TEVAR)使得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对B型壁间血肿高危患者及时施行TEVAR的疗效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3]。本文回顾性分析我中心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临床治疗情况,探讨CT血管造影局灶性强化特征与壁间血肿转归的关系。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