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临床研究
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8,33(10) : 828-831. DOI: 10.3760/cma.j.issn.1007-631X.2018.10.007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49例残胃癌患者,根据术前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分为正常组(血清白蛋白>35 g/L, 81例)和降低组(血清白蛋白≤35 g/L, 6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及淋巴结清扫情况及预后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全组患者预后的因素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肿瘤大小、浆膜层有无受侵、肿瘤部位和手术根治程度(均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和手术根治程度是影响全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术前血清白蛋白正常组的淋巴结转移数目少于血清白蛋白降低组[(2.2±4.3)个(4.1±4.4)个,t=2.7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44.1%,其中术前血清白蛋白正常组和降低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4.0%和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

结论

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影响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较低的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提示残胃癌患者较差的预后。

引用本文: 魏晟宏, 王益, 叶再生, 等.  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J]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8,33 (10): 828-831. DOI: 10.3760/cma.j.issn.1007-631X.2018.10.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血清白蛋白水平是评估营养不良血清学最常用的指标[1]。研究发现,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亦可作为多种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标志物[2]。Onate-Ocana等[3]报道,胃癌患者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影响其生存情况,在制定胃癌治疗方案时应得到与其他影响预后因素相同的重视。残胃癌亦称胃手术后胃癌,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因胃良性病变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由残胃发生的原发肿瘤;后者指包括因胃癌或者其他恶性病变而行胃部分切除术后10年以上,在残胃出现的原发肿瘤[4]。本研究对149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情况、淋巴结清扫情况及预后的差异。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