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大动脉炎相关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0,35(03) : 203-206. DOI: 10.3760/cma.j.cn113855-20200120-00041
摘要
目的

分析大动脉炎患者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后,影响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多发性大动脉炎行PTA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PTA后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43例患者中男9例,女34例,中位年龄23(18~33)岁,共行球囊扩张59例次,包括肾动脉44例次,主动脉9例次,髂动脉2例次,颈动脉2例次,头臂干1例次,锁骨下动脉1例次。平均随访(64±42)个月,术后再狭窄率47.5%(28/59),平均再狭窄时间为(23±27)个月,其中主髂动脉再狭窄率9.1%,肾动脉再狭窄率52.3%,头臂动脉再狭窄率1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现头痛、晕厥、腰腹痛症状的患者术后再狭窄率更高,另外ESR和CRP指标升高的患者PTA后更易再狭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术前ESR和CRP升高是PTA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结论

PTA在累及主髂及肾动脉的大动脉炎患者中安全有效,ESR和CRP升高是PTA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引用本文: 苗雨晴, 刁永鹏, 陈作观, 等.  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大动脉炎相关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J]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0,35 (03): 203-206. DOI: 10.3760/cma.j.cn113855-20200120-0004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由不明原因引起的慢性非特异性动脉炎性疾病,80%~90%病例为女性,发病年龄通常介于10~40岁[1,2]。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肺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可引起相应靶器官的缺血症状及继发性高血压。目前大动脉炎的血管重建手段主要有血管旁路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方法[3],其中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及支架植入术。有观点认为,血管旁路手术创伤大,围手术期风险高,但长期通畅率优于介入治疗。也有观点认为,对于合适的病例可以首先尝试PTA治疗,也有长期通畅的可能,微创可重复是其优势所在。本文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医院血管外科行PTA治疗并获得技术成功的43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