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患者酪氨酸羟化酶、生长相关蛋白43与乙酰胆碱转移酶的表达变化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19(1) : 50-54.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5.01.014
摘要
目的

比较酪氨酸羟化酶(TH)、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与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汉族及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和窦性心律(窦律)患者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与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TH、ChAT与GAP43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45例因瓣膜性心脏病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心外科手术患者的右心耳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窦律组和房颤组GAP43(30.37±0.13对31.98±0.05)、ChAT(27.43±0.50对27.50±0.67)及TH(22.95±0.62对23.01±0.20)在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律组和房颤组GAP43(0.88±0.02对0.96±0.02)、ChAT(0.89±0.02对0.93±0.05)及TH(0.96±0.04对0.99±0.02)在蛋白质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汉族和维吾尔族作为协变量分层,比较窦律组和房颤组GAP43、ChAT和TH 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汉族、维吾尔族TH、ChAT及GAP43 mRNA及蛋白质表达在窦律组和房颤组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表达具有一致性。

结论

房颤患者TH、ChAT与GAP43 mRNA及蛋白表达增高,提示心房神经重构是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机制之一。

引用本文: 洪一帆, 杨鸿英, 李耀东, 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患者酪氨酸羟化酶、生长相关蛋白43与乙酰胆碱转移酶的表达变化 [J]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 19(1) : 50-54.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5.01.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持续性心律失常。据统计,美国房颤患者超过200万,一般人群发生率为0.4%~1.0%[1]。我国流行病学统计发现,我国的房颤患病率为0.65%[2]。既往大量动物实验研究均支持心脏的自身神经重构参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34],而目前关于患者房颤与心脏自主神经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和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GAP43)作为重要的神经纤维标志因子,其在房颤患者心房中的表达水平,可为揭示心脏自主神经在人房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证据。本实验通过采集行心外科手术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右心耳标本,研究TH、ChAT和GAP43的mRAN和蛋白表达水平在窦性心律(窦律)和房颤患者中的差异,同时进行不同民族分层,观察TH、ChAT和GAP43在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中是否具有表达一致性,探讨心脏自主神经改变与房颤之间的关系。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