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肺动脉参考导管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19(4) : 279-283.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5.04.012
摘要
目的

与传统冠状静脉窦导管定标技术对比,评价肺动脉导管定标技术在NavX系统(美国圣犹达公司)指导下行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内科连续收治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304例房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软件分组后采用肺动脉导管定标技术(A组,152例)或冠状静脉窦(CS)导管定标技术(B组,152例)于NavX系统指导下行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消融策略:所有患者均先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持续性房颤患者加行左心房碎裂电位消融及左心房顶部、二尖瓣峡部、下腔静脉-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必要时再加行上腔静脉、CS口部及窦内消融。

结果

术中A组平均建模次数[1~2(1.09±0.28)次对1~3(1.18±0.44)次,P<0.05)及X线曝光时间[3.00~23.26(9.32±3.77) min对2.53~39.37(11.22±6.83) min,P<0.01)均少于B组。术后随访,两组总体消融成功率(77.63%对68.42%,P>0.05)及阵发性房颤消融成功率(80.95%对77.9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肺动脉导管定标组的持续性房颤消融成功率更高(75.28%对60.71%,P<0.05)。两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肺动脉导管定标技术在NavX系统指导下行房颤射频消融术,能显著减少模型移位及重建,减少X线曝光时间,并可能提高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成功率。

引用本文: 杜先锋, 储慧民, 何斌, 等.  肺动脉参考导管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 [J]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 19(4) : 279-283.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5.04.01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1]。目前,三维导航技术指导下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已成为房颤的一线治疗手段[1,2,3,4,5],但术中仍难免发生电解剖模型移位[6,7],轻则导致手术中断、重复建模,延长手术时间,重则可能造成心脏压塞、肺静脉狭窄等严重并发症。体内参考导管移位是导致电解剖模型移位最常见的原因。传统手术方法多选用冠状静脉窦(CS)内放置定位参考导管,模型移位的发生率较高。本研究旨在通过与传统CS导管定标技术对比,探讨应用肺动脉导管作为体内位置参考在NavX系统导航下行房颤射频消融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