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心脏再同步治疗动态优化VV间期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因子影响的研究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20(2) : 129-134.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6.02.009
摘要
目的

观察动态优化VV间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因子影响的短中远期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入住陕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的CHF患者38例,接受CRT治疗。于术后3、15 d、1、3、6、12个月进行AV、VV间期优化,术后1个月内所有患者采用默认及优化VV间期随机、自身前后交叉起搏,1个月结束之后,全部患者用优化AV和VV间期起搏,观察心功能、心脏同步性、神经内分泌因子变化。

结果

第1个月结束时,与默认VV间期组相比,优化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0.28±0.05对0.32±0.05,P<0.05),左心室12节段组织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改善[(49.5±20.6)ms对(35.6±18.6)ms,P<0.05],左、右心室机械延迟时间改善(IVMD)[(27.2±10.2)ms与(22.3±8.7)ms,P<0.05],神经内分泌因子(AngⅡ、NT-proBNP)也较默认组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优化VV间期与术前及术后1个月未优化时相比,Ts-SD、IVMD继续改善(P<0.05,P<0.01),同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LVEF、二尖瓣反流面积(MR)也明显改善(P<0.05)。术后6、12个月优化VV间期与术前及术后1个月未优化时相比,LVEDD、LVESD、 LVEF、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 MR、Ts-SD、IVMD均更进一步的改善,且12个月时改善更加明显(P<0.05)。优化后3、6、12个月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术前及术后1个月未优化时相比,神经内分泌因子均有进一步下降(P<0.05)。

结论

CRT植入术后早期优化AV/VV间期对改善患者心脏的同步性及心功能非常有意义,且心脏功能随着优化治疗时间延长逐步改善,从而认为对CRT患者中远期加强随访优化AV/VV间期仍至关重要。

引用本文: 寿锡凌, 吴皓宇, 潘军强, 等.  心脏再同步治疗动态优化VV间期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因子影响的研究 [J]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 20(2) : 129-134.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6.02.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尽管近年来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有相当数量患者疗效不佳,其病死率不亚于恶性肿瘤。临床上严重心衰的1年病死率可高达30%~50%。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当[1]。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以其卓越的疗效逐渐成为一种CHF的有效治疗手段。但CRT疗效差异较大,临床只有60%~70%的患者对CRT反应较好[2],而其余患者并不能从CRT中获益。由于患者左心室电极导线位置和心室内不同步部位的个体差异较大,个体化的左、右心室顺序起搏可能进一步改善心室同步性,本研究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比较双心室起搏患者在AV间期优化的前提下,VV间期优化前后左、右心室间,左心室内同步性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并探讨VV间期优化后的近中远期疗效及对CHF患者神经内分泌因子影响。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