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达比加群酯用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治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20(5) : 392-396.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6.05.007
摘要
目的

观察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疗效。

方法

入选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选择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116例,依据入院前服用抗栓药情况将患者分为院前已服用达比加群酯>7 d(达比加群酯稳态)组,院前未服用抗栓药组和院前服用其他抗栓药组。比较达比加群酯稳态组与院前未服用抗栓药组的凝血指标。患者入院后随机分配至2个病区,一个病区为依诺肝素桥接组(术前和术后4~6 h分别应用依诺肝素桥接),另一病区为持续应用达比加群酯组。分析两组导管消融术中首次测得激活凝血时间(ACT)值的影响因素,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出血、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达比加群酯稳态组和院前未服用抗栓药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29)。持续应用达比加群酯组术中首次测定ACT值与最后应用达比加群酯距离手术开始时间和检测ACT前每kg体重的肝素量呈负相关;住院及随访期间发生的出血及栓塞事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达比加群酯在体内达到稳态时可使APTT值增大。导管消融术前持续应用达比加群酯未增加出血及栓塞事件。术中首次测得的ACT值与最后应用抗凝药距离手术开始时间和检测ACT前每kg体重的肝素量有关。

引用本文: 周海鹏, 梁明, 王祖禄, 等.  达比加群酯用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治疗 [J]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 20(5) : 392-396.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6.05.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呈增长趋势[1]。房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血栓栓塞,而脑卒中是临床上最为多发的血管栓塞类型。合理的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关键。房颤抗凝治疗中的经典药物是华法林,可是由于其抗凝有效窗偏窄、剂量药效个体差异大、与其他食物或药物有相互作用、需要反复抽血监测、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等缺点,使其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2,3,4]。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备受关注,由于其良好的抗凝疗效和安全性,且具有使用方便、通常不需监测等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5,6]。达比加群酯是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一种,国外已有研究证明了其用于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其对术前凝血指标,围术期低分子肝素桥接与否对术中激活凝血时间(ACT)和普通肝素用量的影响,以及对抗凝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达比加群酯对凝血指标的影响,围术期出血和血栓事件,评价其应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预防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