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20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23(1) : 18-23.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9.01.005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国内Brugada综合征患者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连续入选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植入ICD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患者基线特征、ICD恰当治疗、不恰当治疗及ICD植入相关并发症等数据。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例接受ICD治疗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平均年龄(47.6±8.6)岁,男18例(90.0%),女2例(10.0%)。7例(35.0%)患者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既往晕厥患者9例,心脏骤停患者5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1例,无症状患者5例。平均随访(51.4±40.4)个月,7例(35.0%)患者接受1次及以上的ICD恰当治疗,其中1例患者发生电风暴,ICD恰当治疗率为9.9%/年;有症状(晕厥、心脏骤停或多形性室速)患者ICD恰当治疗率高于无症状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0%对20.0%,P=0.613)。随访期间7例(35.0%)患者发生ICD不恰当治疗,ICD不恰当治疗率为7.7%/年。2例(10.0%)患者发生ICD植入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

结论

Brugada综合征患者ICD恰当治疗率较高,尤其基线水平有症状患者,然而无症状患者中亦发生了ICD恰当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危险分层从而指导临床治疗;不恰当治疗率亦较高,但多数可通过调整ICD参数得到解决。

引用本文: 闫丽荣, 戴研, 陈柯萍, 等.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20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J]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 23(1) : 18-23.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9.01.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发病率为1/1 000~1/10 000,以心电图右胸前导联ST段抬高,具有潜在恶性心律失常风险和心脏性猝死(SCD)家族史为特征,多不伴有明显的心脏结构异常[1]。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Brugada综合征患者SCD唯一可靠的治疗措施。然而,ICD治疗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争议,尤其对于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国外相关研究显示,Brugada综合征患者ICD恰当治疗率较低(8.0%~17.0%),不恰当治疗率较高(18.7%~27.1%)[2,3,4]。而国内尚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国内Brugada综合征患者ICD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