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左心耳封堵联合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有效性和安全性2年随访观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23(2) : 129-135.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9.02.008
摘要
目的

评估左心耳封堵联合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有症状的高危脑卒中风险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左心耳封堵联合冷冻球囊消融术的具有高危脑卒中风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力求达到完全封堵,无残余分流。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症状、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观察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

本研究纳入患者74例,男42例(56.8%),女32例(43.2%),平均年龄(70.2±8.1)岁,阵发性房颤患者62例(83.8%),持续时间≤3个月的房颤患者12例(16.2%),CHA2DS2-VASc评分(4.0±1.5)分,HAS-BLED评分(3.3±1.0)分。所有患者均用冷冻球囊成功隔离两侧肺静脉,并完成左心耳封堵。共成功植入Watchman封堵器55例,其中31例(56.4%)Watchman封堵器经过回收技术调整到满意位置后成功释放。共植入ACP封堵器19例,其中8例(42.1%)经过回收技术调整至满意位置后成功释放。19例植入ACP封堵器的患者中有5例为Watchman封堵器反复调整仍有残余分流改用ACP封堵器植入成功。有5例Watchman封堵器和1例ACP封堵器更换1次不同规格的同类封堵器植入成功。术中72例(97.3%)无残余分流,平均随访时间为(23.3±7.0)个月。冷冻球囊消融复发率为35.1%,术后45d,6、12个月TEE检查随访率分别为98.6%(73/74)、67.6%(50/74)和66.2%(49/74);完全封堵率为82.2%、88.0%、91.8%,无1例>3 mm残余分流。73例(98.6%)患者在3个月随访时停用了抗凝药物。1例患者出现非心脏原因死亡,1例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2例患者出现大出血事件,1例患者出现封堵器表面血栓。

结论

左心耳封堵联合冷冻球囊消融对于有症状的脑卒中高危风险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引用本文: 肖方毅, 周晓东, 方英, 等.  左心耳封堵联合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有效性和安全性2年随访观察 [J]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 23(2) : 129-135.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9.02.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引起心悸、胸闷,甚至心力衰竭,同时容易导致血栓栓塞。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91%来源于左心耳[1]。近年来,射频消融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为症状性房颤的一线治疗策略,而冷冻球囊消融成为可替代房颤射频消融的新型介入治疗方法[2]。大量研究证实冷冻球囊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射频消融相当[3]。冷冻球囊消融具有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相对稳定的质控等优势。但是,目前的认识是消融仅能用于消除症状而不作为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方法。对于高危脑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即使成功消融,仍推荐无限期的抗凝治疗[4]。最近,左心耳封堵术长期随访临床数据显示其不劣于华法林,甚至优于华法林,能有效代替传统的抗凝治疗,同时降低出血风险[5,6,7]。但是左心耳封堵也面临一些问题包括术中的残余分流、术后封堵器表面血栓以及器械栓塞等。在封堵操作中尽量通过回收技术调整或更换封堵器类型达到无残余分流或可进一步提高有效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