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浦系统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对比研究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23(2) : 102-108.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9.02.003
摘要
目的

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电学参数与短期临床效果。

方法

入选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符合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适应证患者60例,分成两组,各30例,均用3830导线,分别植入左束支区域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测量、随访与比较两组患者的起搏导线参数、心功能指标、心电参数及不良事件。

结果

比较两组术中植入电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短期随访起搏阈值左束支区域起搏者略低[(0.7±0.3)mV对(0.9±0.4)mV,P=0.021],R波感知[(11.2±6.1)mV对(9.4±5.4)mV,P=0.255],阻抗[(724.0±134.9)Ω对(698.5±147.0)Ω,P=0.485],左心室射血分数[56.3%±9.8%对55.7%±9.1%,(P=0.796)]、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9.8±8.0)mm对(50.6±6.5)mm,P=0.685)、二尖瓣反流面积减少程度[(0.1±1.1)cm2对(-0.3±1.0)cm2P=0.202]、QRS时限[(127.4±32.4)ms对(138.3±33.9)ms,P=0.209]、QT间期[(461.7±38.5)ms对(463.2±35.0)ms,P=0.875]、T波同向性[(9.9±2.0/12)对(9.5±1.8/12),P=0.449]、Tp-e间期[(109.5±33.3)ms对(109.7±19.0)ms,P=0.97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比较,术中与短期随访电学参数和临床效果未见显著优势,长期效果有待更多研究。

引用本文: 董士铭, 郭成军, 戴文龙, 等.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对比研究 [J]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 23(2) : 102-108.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9.02.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心室导线的植入位置,是生理性起搏探索的重点之一。希氏-浦肯野系统作为心脏特殊的组织,传导速度快,起到协同心室肌的电机械舒缩的作用。因此,许多学者探索用永久性希氏束起搏(HISP)做理想的生理性起搏位点[1,2,3]。Deshmukh等[1]2000年报道用主动导线实现HISP,但操作难度大,成功率有限,存在房室交叉感知,起搏阈值高等问题,缩短起搏器使用寿命。为克服上述缺陷,张英川等[4]采用类似技术尝试在邻近希氏束远端的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inflow tract septal pacing,RVIP),证实起搏QRS波窄,阈值低,感知好,无房室交叉感知,长期随访阈值稳定,不影响脉冲发生器寿命[4,5]。近年来,随着植入导线外形及推送系统的改进,HISP手术成功率有了极大提升,然而,上述问题仍然存在。Huang等[6]2017年报道使用3830导线实现左束支区域起搏(peri-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peri-LBBP),纠正左束支阻滞。但peri-LBBP起搏在电学参数与临床效果上是否优于RVIP,缺乏临床数据,本文做一对比研究。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