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心室基底部间隔侧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23(3) : 231-236.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9.03.010
摘要
目的

分析心室基底部间隔侧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A)心电图特征以及消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8年5月,阜外医院单病区经电生理检查证实起源于心室基底部间隔侧的VA病例资料。所有入选患者在X线透视及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通过激动顺序标测结合起搏标测确定消融靶点,10~40 W放电消融。分析后间隔不同部位VA心电图特点,术后3、6个月及1年动态心电图随访VA数量判读手术疗效。

结果

共入选的859例VA中,29例(3.4%)起源于心室基底部间隔侧,其中左心室基底部间隔侧11例、右心室基底部间隔侧18例。前间隔特别是邻希氏束区起源占比最高,随访4~42(21.6±11.7)个月,消融成功率84%(24/29),无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右心室基底部间隔侧起源VA心电图特征:V1导联呈QS型或者"W"形;胸前导联移行在V2、V3导联,起源越靠后间隔,胸前导联移行越早;室性早搏起源由前到后间隔,Ⅱ、aVF、Ⅲ导联R波依次逐渐降低,S波逐渐加深(依次为Rs、RS、QS型)。左心室基底部间隔侧起源VA心电图特征:V1导联呈qR或qr型;前间隔胸前导联以R波为主,少有s波;中、后间隔,V5、V6导联呈Rs型;下壁导联Ⅱ、aVF、Ⅲ导联从前、中到后间隔,逐渐R、RS、rS型过渡。

结论

心室基底部间隔侧起源VA发病率较低,邻近希氏束区比例较高。心电图有较为特征性表现,消融风险可控,成功率较高。

引用本文: 丁立刚, 梁二鹏, 胡峰, 等.  心室基底部间隔侧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 [J]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 23(3) : 231-236.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9.03.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A),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和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最常发生部位在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其次是主动脉窦和左心室心外膜顶部(summit)区域,其余则多发生在二尖瓣环、三尖瓣环,以及流入道或者心尖等部位[1,2,3]。而心室基底部间隔侧(ventricular basal-septum,VBS)起源VA相对少见。以往报道发现,右心室基底部间隔侧VA以前间隔毗邻希氏束的VA发生率较高,中及后间隔较为少见[4,5,6]。左心室基底部间隔侧VA以后间隔VA发病率较高,前、中间隔较为少见[7,8,9]。本文对本中心部分心室基底部间隔侧起源VA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对临床有一定借鉴。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