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中国西部地区内科医生抗凝知识知晓及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23(5) : 424-429.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9.05.008
摘要
目的

调查中国西部地区的内科医生对抗凝知识的知晓情况及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为规范抗凝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自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中国西部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西藏自治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的内科医生的人口学特征、工作及学习经历、抗凝知识知晓、抗凝药物使用情况(职称专业、工作年限、对抗凝药物以认识等)进行调查。

结果

共发放问卷2 671份,回收有效问卷2 436份,应答率为91.2%。CHA2DS2-VASc评分总体知晓率为81.9%,HAS-BLED评分总体知晓率为71.6%,各地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历、科室、参加讲座频率与脑卒中评分知晓具有相关性。一级及社区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使用抗凝评分作为抗凝治疗依据的比例分别为26.7%、45.0%、59.4%,认为抗血小板治疗可替代抗凝治疗的比例分别为76.6%、45.6%、3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历、科室、参加讲座频率与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知晓具有相关性。甘肃省、四川省内科医生倾向使用华法林,而培训学习频率越高,越倾向于使用NOACs。

结论

中国西部地区内科医生的抗凝知识知晓及抗凝药物使用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学历及医院等级差异;而多次培训学习可强化内科医生的抗凝知识的知晓及NOACs的使用。

引用本文: 芦颜美, 汤宝鹏, 商鲁翔, 等.  中国西部地区内科医生抗凝知识知晓及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J]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 23(5) : 424-429.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9.05.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研究发现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是无房颤者的5.6倍,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2]。既往研究明确证实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进而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及致死率,目前抗凝治疗已成为房颤预防脑卒中的核心策略[3,4,5,6,7]。近70年临床上主要使用抗凝药物为华法林,伴随着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的问世,各大指南相应更新了房颤抗凝治疗药物推荐。当前欧洲心律学会(EHRA)应用NOACs指导意见指出,除机械瓣置换或中重度二尖瓣狭窄的房颤患者,若满足抗凝治疗条件,NOACs均可作为优先推荐[8,9]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