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术后早期低血小板计数与肝细胞癌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相关性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6,22(5) : 294-298. DOI: 10.3760/cma.j.issn.1007-8118.2016.05.003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患者行肝部分切除术后早期血小板计数与术后肝功能衰竭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8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肝部分切除术的71例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 h内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将患者分为低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组(n=24, 33.8%)和正常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组(n=47, 66.2%)。分析患者术后早期血小板计数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以及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的关系。

结果

71例患者中25例(35.2%)患者术后出现Ⅰ~Ⅲ级并发症。其中8例(11.3%)出现A级肝功能衰竭,但无再次手术及死亡病例。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正常血小板计数组比较,术后早期低血小板计数组发生A级肝功能衰竭比例(29.2%比2.1%,χ2=11.618,P<0.05)以及ALT、AST、Tbil等峰值[(462.5±135.7)U/L比(307.9±192.6)U/L,(440.0±163.3)U/L比(265.8±155.8)U/L,(29.5±9.1)μmol/L比(17.9±8.8)μmol/L,t=3.507、4.385、5.129,P<0.05]明显增高,且术后肝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更长。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早期低血小板计数是肝细胞癌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血小板与肝细胞癌肝部分切除术后肝脏再生有关。术后早期低血小板计数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风险增加,肝功能恢复延迟。

引用本文: 孙士全, 毛谅, 贾文俊, 等.  术后早期低血小板计数与肝细胞癌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相关性 [J] .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6, 22(5) : 294-298. DOI: 10.3760/cma.j.issn.1007-8118.2016.05.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致死率都很高[1]。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肝细胞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2]。近年来随着肝脏外科手术技术及围术期管理水平的提高,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仍有1.2%~32%[3],而术后肝功能衰竭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术后肝功能衰竭主要为肝脏储备不足及肝脏再生障碍所致。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血小板在肝再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4],还有文献报道无肝脏基础疾病的转移性肝癌患者术后低血小板计数与不良预后相关[5]。本研究探讨了肝细胞癌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早期血小板计数与肝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