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改进外科治疗策略规避Ⅰ型和Ⅳ型先天性胆管囊肿术后并发症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6,22(12) : 848-851. DOI: 10.3760/cma.j.issn.1007-8118.2016.12.015
摘要

胆管囊状扩张症是胆道外科较为常见的良性胆道畸形疾病。作为其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手段,外科手术的理念和手术技巧,是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根据胆管囊肿Todani分型,Ⅰ型和Ⅳ型胆管囊肿发病最为常见,如手术处理不良,术后并发症较高,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按照疾病特点及Todani分型,改进外科治疗策略,合理设计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能够有效规避或降低胆管囊状扩张症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风险。

引用本文: 李斌, 邱智泉, 刘辰, 等.  改进外科治疗策略规避Ⅰ型和Ⅳ型先天性胆管囊肿术后并发症 [J] .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6, 22(12) : 848-851. DOI: 10.3760/cma.j.issn.1007-8118.2016.12.01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5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221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congenital cystic dilatation of the bile duct),又称先天性胆管囊肿,是一种良性胆道解剖畸形病变。与胆道梗阻性疾病、胆道结石等疾病所致胆管扩张不同,解剖学可发现胆管囊肿患者的胆道系统呈"节段性"孤立或多发的"囊状扩张"表现。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研究表明,胰胆合流异常、胆管发育异常等可能是胆管囊状扩张症的主要发病原因。对于胆管囊肿解剖结构变异及其引发的临床症状,目前唯一有效的根治性手段仍是通过"切除胆管囊肿、重建胆肠回流系统"。"囊肿切除、胆肠吻合重建"的治疗理念及手术原则已为广大胆道外科医师接受及熟知。胆管囊状扩张症有多种分型系统,临床上以Todani分型系统应用最为广泛。按照Todani分型,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具有五种类型,相应的外科处理方式各异,并以Ⅰ型和Ⅳ型胆管囊状扩张症最为常见。此两种类型胆管囊肿如处理不善,将会导致胆肠吻合口狭窄、残余胆管囊肿、囊肿癌变等并发症的发生。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