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肝假性淋巴瘤19例临床分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9,25(5) : 337-339. DOI: 10.3760/cma.j.issn.1007-8118.2019.05.005
摘要
目的

分析肝假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例肝假性淋巴瘤患者资料,女性18例,男性1例,年龄(55±9)岁,年龄范围36~68岁。分析患者影像特征、治疗和术后情况等。

结果

19例患者体检或影像检查意外发现肿瘤,多数患者无慢性乙肝病史,单发肿瘤14例,多发肿瘤5例。19例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共31个病灶,肿瘤直径(1.1±0.4)cm,直径范围0.5~2.4 cm。超声表现为低回声或稍低回声。MRI检查共检出病灶29个,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稍高或高信号,所有T2加权成像(T2WI)呈均匀稍高信号、T1加权成像(T1WI)低信号。增强后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16个(55.2%)、减退12个(41.4%)、持续稳定1个(3.4%)。超过70%的病灶术前影像检查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术后随访6~44个月,中位随访19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和转移。

结论

肝假性淋巴瘤好发于女性,肿瘤体积较小,缺乏典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术前诊断困难。手术切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引用本文: 戴辰晨, 朱小东, 陈伶俐, 等.  肝假性淋巴瘤19例临床分析 [J] .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9, 25(5) : 337-339. DOI: 10.3760/cma.j.issn.1007-8118.2019.05.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肝假性淋巴瘤又称肝反应性淋巴组织样增生或结节样淋巴组织样增生,是一种罕见肝脏良性肿瘤[1]。肝假性淋巴瘤因发病率低,临床诊疗经验有限,术前诊断困难。国内外文献报道仅50余例,且为个案报道,未见大宗病例分析[2,3,4,5]。本研究分析了19例肝假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