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肝脾手术及上消化道出血后肝脏缺血/坏死灶CT和MR特征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9,25(12) : 915-920. DOI: 10.3760/cma.j.issn.1007-8118.2019.12.008
摘要
目的

探讨肝脾术后及上消化道出血后患者肝脏缺血/坏死灶的CT与MR表现特点。

方法

搜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脾术后及上消化道出血后短期内经影像及临床诊断为肝脏缺血/坏死病变3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肝癌切除术9例,肝癌消融手术(微波/射频、氩氦刀、酒精注射)5例,脾脏切除术11例,上消化道出血11例。常规肝脏CT和/或MR平扫及动态增强,综合分析病灶的形态及密度/信号表现。

结果

(1)病灶数量:全部患者均为多发病灶。(2)病变分布:散在各叶、簇状聚集或区域分布,以周边部为主。(3)病灶大小:结节病灶边界清楚,单个最大直径1.0~1.5 cm,可融合呈楔形片状或段/亚段性大片状,有轻微占位效应。(4)CT密度值或MR信号特征: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MR平扫呈T1WI稍低信号、T2WI较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双回波未见脂质/脂肪;增强扫描多不强化(24/36例,66.7%),部分病灶边缘薄环状强化;门静脉主干及/或分支多可见栓子(21/36例,58.3%)。(5)短期复查(最短5 d)病灶变小或消失,局部肝体积变小或表面凹陷。

结论

发生于患者肝脾手术及上消化道大出血后的肝脏缺血/坏死灶,影像表现为多发结节状或片状乏血供灶,短期复查可见明显好转,并需要与感染、恶性肿瘤术后转移相鉴别。

引用本文: 张见增, 胡海东, 郑增, 等.  肝脾手术及上消化道出血后肝脏缺血/坏死灶CT和MR特征 [J] .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9, 25(12) : 915-920. DOI: 10.3760/cma.j.issn.1007-8118.2019.12.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肝脏恶性肿瘤行部分肝切除手术或各种消融手术后,常需短期复查影像以了解术后并发症。在影像检查中,有的患者出现肝脏多发乏血供结节,结合原恶性肿瘤病史,影像科一般首先考虑术后转移可能。但由于患者处于术后恢复期不宜抗肿瘤治疗等原因,观察一段时间后再次复查影像时发现病变明显好转而排除转移。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收集到肝肿瘤各种消融手术、脾切除术后、肝硬化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短期内行影像检查,同样发现类似影像表现。因为没有明显感染(脓肿)相关病史及临床表现,于是考虑可能是肝脏缺血/坏死灶。查阅文献可见各种因素所致的门静脉血栓形成[1]及肝梗死[2,3,4]的论述较多,而未见与本文肝脏缺血/坏死灶类似的影像相关描述。因此,作者收集一组具有相似影像特征的病例,对其CT及MR表现予以总结和分析。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