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76例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4年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6,19(8) : 586-591. DOI: 10.3760/cma.j.issn.1007-9408.2016.08.007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I)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诊疗及预防。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收治的76例IFI病例。对新生儿IFI的临床表现、真菌病原学、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临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04年至2014年共76例IFI病例,病例数逐年增加。所有IFI病例中,早产儿68例(89.5%);除1例出生体重不详外,余75例中出生体重<1 000 g的早产儿11例(14.7%),出生体重≥1 000~<1 500 g的早产儿34例(45.3%),出生体重≥1 500~<2 500 g的早产儿20例(26.7%),出生体重≥2 500 g的患儿10例(13.3%)。病原菌主要为念珠菌[97.4%(74/76)],其中白念珠菌有26例(34.2%),近年来,非白念珠菌比例呈上升趋势;季也蒙假丝酵母菌为最常见的非白念珠菌,占29.2%(14/48)。1例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尚无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发生真菌感染前的危险因素暴露包括:使用广谱抗生素(93.3%,56/60)、肠外营养(70.0%,42/60)、中心静脉置管(53.3%,32/60)、有创机械通气(40.0%,24/60)和感染前腹部手术史(21.7%,13/60)。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不稳定、频繁呼吸暂停、对呼吸支持需求增加、喂养不耐受等。76例中,6例确诊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进行头颅MRI检查患儿中,46.8%(22/47)可见脑实质内多发异常信号。共52例IFI者出院时真菌感染治愈,另有7例死亡,其中1例死亡与真菌感染相关。

结论

NICU内IFI病例数逐年上升,主要见于早产儿。近年来非白念珠菌逐渐增多,成为主要的致病菌。新生儿IFI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应引起临床重视。感染前危险因素暴露主要为应用广谱抗生素、肠外营养、中心静脉置管等,需要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此外新生儿IFI需要重视是否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并进行积极治疗。

引用本文: 韩俊彦, 曹云, 蒋思远, 等.  76例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4年 [J] .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6, 19(8) : 586-591. DOI: 10.3760/cma.j.issn.1007-9408.2016.08.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近年来念珠菌属已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发生感染的重要病原菌,NICU医院感染病原体中,真菌占10%~15%[1,2,3]。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NICU内接受肠外营养、中心静脉置管、有创呼吸支持等侵入性诊疗技术及长时间抗生素使用等因素,使真菌的感染风险明显增加[4]。新生儿真菌感染预后不良,尤其是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感染后预后更差,致死率高达20%,存活者中57%会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预后[5]。现对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NICU收治的7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新生儿IFI的认识及防治水平。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