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复苏
第二周期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7,20(5) : 346-351. DOI: 10.3760/cma.j.issn.1007-9408.2017.05.009
摘要
目的

评价第二周期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的实施效果。 

方法

本研究分为信函调查和现场调查等2部分。(1)信函调查:随机调查国内(除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省、地市、县级医疗保健机构。收集新生儿复苏培训情况、设备配备情况以及2010年至2014年新生儿窒息发生和死亡数据。(2)现场调查:随机抽取4个省,每省随机抽取1所省级医疗保健机构,2所地市级(非省会城市)和2所县级医疗保健机构,通过现场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该单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对所获得的数据采用趋势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信函调查共收集到347所医疗保健机构的数据,回收率为74.6%(347/465),97.5%(10 410/10 674)的产科、儿科医生和助产士接受了院内组织的培训,72.7%(7 765/10 674)接受过区县级及以上的培训。(2)在4个省的现场调查中,共随机抽取了205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85.4%(175/205)的医务人员接受过3次及以上的培训,52.7%(108/205)的医务人员最近一次培训总时长超过2 d,但是只有62.0%(127/205)的医务人员参加的培训能做到每套教具平均有不超过8人共同使用。对96名医务人员进行了现场操作考核。结果显示,所有医务人员总分均合格,各主要复苏步骤的平均得分均在1.5分以上,其中正确完成初步复苏步骤、正确操作或辅助气管插管、确定需要胸外按压和确定使用肾上腺素的指征等条目的平均得分较高,但复苏前准备、正压人工呼吸操作正确和小组配合的平均得分较低。(3)对347所医疗保健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产房配备了新生儿复苏气囊、新生儿面罩、气管插管和辐射保温台等基本的复苏设备,但脐静脉导管、T-组合复苏器和空氧混合仪的配备率较低,特别是区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对347家医疗保健机构的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至2014年,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由2.33%(7 810/335 190)下降到1.79%(9 227/515 481),因出生窒息死于分娩现场的发生率由2.41/万(81/335 190)下降到1.64/万(85/515 481)。新生儿窒息发生率(χ2趋势=20.56,P<0.01)和窒息死于分娩现场发生率(χ2趋势=77.34,P<0.01)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第二周期新生儿复苏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我国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推广,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采取措施增加操作练习和团队配合、提高新生儿复苏设备的配备率,以及加强产科医生和助产士的培训,应作为今后新生儿复苏项目的重点环节。

引用本文: 徐韬, 岳青, 王惠珊, 等.  第二周期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J] .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7, 20(5) : 346-351. DOI: 10.3760/cma.j.issn.1007-9408.2017.05.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我国新生儿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伤残率,我国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于2004年开始实施了2个5年周期的"新生儿复苏项目" 。该项目在美国儿科学会、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和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组的技术支持下,在全国推广普及新生儿复苏技术[1]。第一周期(2004年至2008年)的效果评价已经发表[2,3]。本研究重点对第二周期(2011年至2015年)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第三周期项目的继续实施提供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