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足月单胎孕妇再次分娩发生巨大儿的影响因素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9,22(3) : 145-149. DOI: 10.3760/cma.j.issn.1007-9408.2019.03.001
摘要
目的

分析足月单胎孕妇前后2次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特点,探讨再次分娩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前后分娩2次的1 920例单胎足月孕妇的临床资料。无论前次分娩是否为巨大儿,根据本次分娩是否为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n=122)和非巨大儿组(n=1 798)。亚组:(1)前次分娩巨大儿的孕妇(n=117),根据本次分娩是否为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n=27)和非巨大儿组(n=90);(2)前次分娩非巨大儿孕妇(n=1 803),根据本次分娩是否为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n=95)和非巨大儿组(n=1 708)。比较巨大儿组和非巨大儿组孕妇的分娩间隔以及本次妊娠的年龄、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时间-血糖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体重潴留、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及剖宫产率。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1 920例单胎足月孕妇本次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前次分娩[(3 443±378)与(3 403±396)g,t=-4.119,P<0.001],但巨大儿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122/1 920)与6.1%(117/1 920),χ2=3.237,P=0.198]。本次分娩巨大儿组孕妇的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和前次分娩巨大儿(巨大儿史)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巨大儿组[(23.6±3.4)与(22.7±3.1) kg/m2t=-2.882,P=0.004;(13.4±5.0)与(12.4±4.1) kg,t=-2.522,P=0.037;22.1%(27/122)与5.0%(90/1 798),χ2=58.554,P<0.001];纳入以上3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巨大儿史(OR=4.979,95%CI:3.052~8.122,P<0.001)、孕前体重指数(OR=1.084,95%CI:1.023~1.149,P=0.001)和孕期增重(OR=1.077,95%CI:1.031~1.125,P=0.007)是本次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2)亚组分析:2次分娩均为巨大儿的孕妇的孕前体重指数高于前次分娩巨大儿但本次分娩非巨大儿者[(25.8±4.3)与(23.9±2.9) kg/m2t=2.600,P=0.011];前次分娩非巨大儿本次分娩巨大儿的孕妇的孕期增重显著高于2次分娩均为非巨大儿者[(13.5±4.2)与(12.5±4.1) kg,t=-2.404,P=0.016]。

结论

同一孕妇前后2次单胎足月妊娠,再次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稍高于前次,但巨大儿的发生率相近。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和巨大儿史是再次分娩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有巨大儿史的孕妇,再次妊娠应更注重降低孕前体重指数;针对无巨大儿史的孕妇,再次妊娠需注重孕期体重管理。

引用本文: 宋耕, 魏玉梅, 梁娇, 等.  足月单胎孕妇再次分娩发生巨大儿的影响因素 [J] .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9, 22(3) : 145-149. DOI: 10.3760/cma.j.issn.1007-9408.2019.03.00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放开,经产妇的比例逐渐增加,高龄、妊娠合并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1]。以往研究显示,经产妇分娩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高于初产妇[2];孕前超重和肥胖[3]、妊娠合并糖尿病、过期妊娠、经产妇、巨大儿分娩史[4,5]等均可导致巨大儿发生率增加[6]。但较少有研究采用同一组人群,分析2次分娩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特点与相互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前后2次分娩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特点,以及前次分娩伴或不伴有巨大儿史的孕妇再次分娩时发生巨大儿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