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医学专栏
经皮脐静脉穿刺取材进行产前诊断的指征构成变化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9,22(12) : 838-843. DOI: 10.3760/cma.j.issn.1007-9408.2019.12.002
摘要
目的

评估现有产前筛查诊断体系中,经皮脐静脉穿刺(percutaneous umbilical cord blood sampling, PUBS)的应用指征变化趋势及安全性,探讨减少不必要PUBS的可能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通过PUBS取材行产前诊断的病例。分析PUBS指征、取材孕周、后续检测项目(胎儿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分子遗传学检测、病原学检查)、检测结果以及妊娠结局。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R×C列联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线性趋势χ2检验或独立样本C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1)研究期间共412例单胎PUBS病例,穿刺孕周为孕20~38周,其中孕34周前取材379例(92.2%)。检测结果阳性共43例(10.4%)。1.5%(6/412)穿刺术后发生流产。2015与2016年各有1例出现体外细胞培养失败。(2)304例(73.8%)单一指征中,14例为早孕期已知指征[高龄(年龄>35岁)、曾生育染色体病患儿、夫妻一方为染色体异常携带者],2015和2017年单纯因高龄行PUBS的病例分别为4和1例,2016年无此指征病例。290例(70.4%)指征为中晚孕期所发现(筛查高风险、产前超声检查怀疑胎儿染色体异常及其他指征)。因双重指征行PUBS者(105例)所占比例呈现逐年增多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其中8例(7.6%)以高龄及筛查高风险作为指征,占总体的1.9%(8/412)。(3)中晚孕期超声提示异常作为指征者共363例(88.1%)。其中280例为单纯超声异常,比例为76.9%(280/363),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余83例合并高龄、不良孕产史及筛查高风险等其他指征(双重和三重指征分别为80和3例),所占比例为23.1%(83/363),显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差异均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经分子诊断检出异常结果共18例,均见于超声异常指征。

结论

尽管PUBS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存在风险,因单一指征进行PUBS的比例逐年下降。在产前筛查体系逐步健全及分子核型普遍应用的前提下,应避免出现早中孕期存在指征者延误取材时间。应用分子诊断,可减少中晚孕期对PUBS取材的依赖。合理规范应用PUBS,减少不必要的PUBS,存在改善空间。

引用本文: 张慧婧, 王淑娴, 杨慧霞, 等.  经皮脐静脉穿刺取材进行产前诊断的指征构成变化 [J] .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9,22 (12): 838-843. DOI: 10.3760/cma.j.issn.1007-9408.2019.12.0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作为临床上广泛采用的产前诊断方式,羊膜腔穿刺术具有易于施行且安全有效的特点。经皮脐静脉穿刺术(percutaneous umbilical cord blood sampling, PUBS)可直接获取胎儿血液细胞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体外培养时间短于羊水脱落细胞。以往认为PUBS是中晚孕期产前诊断取材方法的重要补充[1]。但自PUBS引入临床以来,由于操作技术难度和手术并发症风险等问题,该方法的推广应用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随着分子遗传技术的蓬勃发展,目前已可以直接提取DNA进行检测,无需体外培养细胞,这使PUBS的优势不再明显[2]。本研究回顾本单位以往采用PUBS取材并进行产前诊断的病例,评价PUBS的安全性及异常检出情况,为PUBS相关产前遗传咨询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