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奥卡西平皮肤不良反应与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8,20(2) : 135-139. DOI: 10.3760/cma.j.issn.1008-5734.2018.02.010
摘要

奥卡西平是临床常用的新型抗癫痫药物,是卡马西平的结构类似物,常用作不能耐受卡马西平患者的替代治疗药物。尽管耐受性优于卡马西平,但其皮肤不良反应仍较常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常导致停药。与卡马西平相似,HLA-B*15:02基因多态性与奥卡西平诱发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相关,但与斑丘疹的发生不相关联。HLA-A*13:02、HLA-B*38:02和HLA-B*40:02等可能是与奥卡西平致斑丘疹相关的HLAⅠ类基因,而HLA-DRB1*04:03是第1个被发现的与奥卡西平斑丘疹相关的HLAⅡ类基因。目前奥卡西平皮肤不良反应的易感因素仍未完全明确,奥卡西平致斑丘疹与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和用药总剂量均不相关,而抗癫痫药物过敏史和非抗癫痫药物引发的过敏史可能为奥卡西平皮肤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存在过敏史,特别是卡马西平过敏史的患者在使用奥卡西平前需要注意可能出现交叉过敏。对于出现斑丘疹的患者,在更换抗癫痫药物之前需进行HLA-B*15:02基因检测,而HLA-B*15:02阳性表达患者应避免使用芳香族类抗癫痫药物。

引用本文: 范晴晴, 谢菡, 颜天华, 等.  奥卡西平皮肤不良反应与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J]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8,20 (2): 135-139. DOI: 10.3760/cma.j.issn.1008-5734.2018.02.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芳香族类抗癫痫药物是引起药源性皮肤病的重要原因。以往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的抗癫痫药物主要有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拉莫三嗪。奥卡西平是卡马西平的10-酮基结构类似物,其分子结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疗效与卡马西平相似。因与卡马西平代谢方式不同,被认为具有更好的耐受性,作为不能耐受卡马西平患者的替代治疗药物,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1]。但研究显示,奥卡西平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仍比较常见,发生率为5%~9%[2,3]。近年来遗传药理学研究证实,对于中国汉族人群和东南亚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基因多态性被证实与药物诱导的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有着很强的遗传相关性。HLA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基因编码表达,是人类目前已知最复杂的基因复合体,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短臂6p21.3区域。HLAⅠ类基因包括HLA-A、HLA-B与HLA-C,Ⅱ类基因包括HLA-DR、HLA-DP与HLA-DQ。其中HLA-B*15:02与卡马西平诱导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相关联[4]。这一发现为基因易感人群避免卡马西平诱导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提供了重要依据。美国FDA于2008年更新了卡马西平的说明书,增加了遗传基因方面的信息,并且推荐亚洲人群在开始治疗前针对HLA-B*15:02进行基因检测[5]。随着奥卡西平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关于该药皮肤不良反应与HLA基因的关联性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为奥卡西平的临床合理应用与不良反应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