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EBV DNA检测在小儿E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6,39(4) : 256-261. DOI: 10.3760/cma.j.issn.1009-9158.2016.04.006
摘要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 DNA检测在小儿E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在山东省立医院就诊的临床诊断为EBV感染的222例患儿血液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EBV DNA、同时使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EBV 4项抗体,2组结果进行比对。同时也对AST、ALT、血尿素氮(BUN)、肌酐(CREA)、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生化结果按照EBV DNA拷贝数的高低分组,并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各生化指标进行非参数检验及相关性统计学分析。

结果

EBV-CA IgM阳性检出率为51.35%(114/222),EBV DNA阳性检出率为72.97%(162/222),χ2=24.0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处于不同感染阶段的患儿EBV DNA拷贝数(既往无感染:6.30×103~1.20×104拷贝数/ml;早期感染期:5.56×103~3.92×106拷贝数/ml;急性感染期:6.58×103~1.73×106拷贝数/ml;慢性感染期或感染后复发:8.92×103~2.34×104拷贝数/ml;感染晚期或恢复期:5.20×103~1.12×107拷贝数/ml;既往感染:5.46×103~1.33×104拷贝数/ml)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11.79,P<0.05)。按患儿EBV DNA拷贝数的高低分为Ⅰ(>1×106拷贝数/ml)、Ⅱ(1×105~1×106拷贝数/ml)、Ⅲ(1×104~1×105拷贝数/ml)、Ⅳ(5×103~1×104拷贝数/ml)、Ⅴ(<5×103拷贝数/ml)组,不同组之间ALT(χ2=10.14,P<0.05)、BUN(χ2=18.17,P<0.05)、CK(χ2=13.09,P<0.05)、CKMB(χ2=17.93,P<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EBV DNA拷贝数对数值与AST(r=0.357,P=0.001)、ALT(r=0.376,P=0.001)、BUN(r=0.329,P=0.000)、CK(r=0.235,P=0.035)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结论

EBV DNA检测可用于小儿EBV感染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的评估,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的检测对判断EBV感染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 39:256-261)

引用本文: 刘春梅, 张庆, 田文君, 等.  EBV DNA检测在小儿E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J]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9(4) : 256-261. DOI: 10.3760/cma.j.issn.1009-9158.2016.04.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疱疹病毒科,是人类特异性嗜淋巴细胞病毒。在正常人群中易感程度比较高,通常潜伏于呼吸道,主要通过唾液传播。EBV感染人体后,不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还可引起其他细胞感染[1]。EBV感染后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可以整合于B淋巴细胞染色体内,所以被感染的细胞具有EBV的基因组。EBV不同感染时期表达不同抗原,不同机体对不同抗原进行不同强度免疫应答,产生不同类型和不同浓度抗EBV抗体。EBV感染机体后临床表现变化不一,症状多样化,呈现急性或亚急性全身性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病变涉及全身各个系统[2,3]。研究显示,EBV感染与霍奇金淋巴瘤、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神经胶质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发生密切相关[4,5,6,7,8,9]。更有学者提议,血浆EBV DNA可以作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鼻咽癌的生物学标记[4,5]。鉴于EBV具有致癌潜能,对EB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不容忽视。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