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采用室间质评数据建立常规凝血项目的目标测量不确定度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7,40(12) : 942-946. DOI: 10.3760/cma.j.issn.1009-9158.2017.12.008
摘要
目的

应用常规凝血项目质评数据(EQA)建立常规凝血项目目标测量不确定度(MU)。

方法

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BCCL)采用"自上而下(up-down)"的方法,依据北京市93家医院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EQA)数据,建立常规6项凝血项目,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imer)的目标测量不确定度。并与CLIA′88标准进行比较,以观察当前凝血项目的检测水平。

结果

6项凝血项目各实验室仪器组测量不确定结果与CLIA′88标准比较显示:APTT项目的B仪器组;FBG项目的A、B、C仪器组;INR项目的B仪器组和D-dimer项目的B仪器组第90百分位数均符合标准。INR项目的A、C仪器组;PT项目的C仪器组第75百分位数符合标准。APTT项目的A、C仪器组;PT项目的A仪器组;INR项目的D仪器组中位数符合标准。

结论

仅用EQA数据,建立了常规凝血项目目标测量不确定度。仅用EQA数据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方法,简化了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过程;同时,可以根据EQA计划的频次,持续更新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的数据,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但在该方法的使用中亦应充分考虑其适用性。(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 40:942-946)

引用本文: 王尉, 秦妍妍, 尹弘毅, 等.  采用室间质评数据建立常规凝血项目的目标测量不确定度 [J]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40 (12): 942-946. DOI: 10.3760/cma.j.issn.1009-9158.2017.12.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赋予被测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1],是保证结果完整性的重要参数。目标测量不确定度是根据测量结果的预期用途,规定作为上限的测量不确定度,简称目标不确定度。ISO 15189: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认可指出[2],报告临床结果时,医学实验室应确定每个测量程序的测量不确定度及性能要求,并定期对其进行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在实验室主要被用于,提高检验结果质量、选择合适检测程序及帮助临床改进对患者结果的解释与应用。2012年,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发布了《医学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达》技术报告[3],介绍了"自上而下(up-down)"评定医学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的方法,包括不精密度和偏移两方面引入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其中,评定不精密度引入的不确定度多使用室内质控数据,评定偏移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多使用与有证参考物质/标物(CRM)进行比对。目前,临床上缺少常规项目的目标不确定度标准;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常规项目的CRM较难获取,凝血项目尤为突出。因此,本研究中,我们仅用北京市93家医院临床实验室BCCL EQA网络回报数据,依据Nord test计算准则[4],建立常规凝血项目的目标不确定度。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