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家系病例的突变分析三例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9,42(4) : 262-269. DOI: 10.3760/cma.j.issn.1009-8158.2019.04.007
摘要
目的

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探讨3个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为体外实验提供依据。

方法

对3个确诊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家系进行基因分析。采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突变位点同源序列保守性;采用PolyPhen-2、PROVEAN、SIFT、MutationTaster等软件分析突变位点危害性;采用spdbv软件构建突变蛋白结构模型,分析突变位点对蛋白质结构影响。

结果

3个血小板无力症家系发现"新突变"为ITGA2B:c.814G>C(p.Val272Leu)、ITGA2B:c.432G>A(p.Trp144Ter)及ACTN1:c. 2458A>G(p. Ile820Val)。3个突变位点均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MutationTaster预测结果显示3个新突变均有可能致病,PolyPhen-2和PROVEAN预测结果显示ITGA2B p.Val272Leu、ACTN1 p.Ile820Val为良性的,SIFT预测结果显示ITGA2B p.Val272Leu为有害的,而ACTN1 p.Ile820Val为良性的。突变蛋白质结构分析显示ITGA2B Val272突变为Leu后,原有氢键全部消失。ITGA2B Trp144突变为Ter后形成仅剩113个氨基酸残基的截短蛋白。2个突变均引起GPⅡb分子结构改变,导致GPⅡb/Ⅲa表达减低。ACTN1 Ile820突变为Val后,仅保留Ile820与Asp822的氢键,其余氢键消失,引起ACTN1分子结构改变,影响蛋白质功能。

结论

ITGA2B:c.814G>C(p.Val272Leu)、ITGA2B:c.432G>A(p.Trp144Ter)、ACTN1:c.2458A>G(p.Ile820Val)突变均有较高的致病可能性。

引用本文: 甘芳宴, 苗林子, 屈晨雪, 等.  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家系病例的突变分析三例 [J]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9, 42(4) : 262-269. DOI: 10.3760/cma.j.issn.1009-8158.2019.04.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遗传性血小板性出血性疾病泛指一系列由相应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可分为两大类,包括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和血小板数量缺陷性疾病,目前发现至少44种基因与遗传性血小板出血性疾病相关,如ITGA2B、ITGB3、ACTN1、GPIBA、GPIBB等,由ITGA2B基因或ITGB3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 thrombasthenia,GT)较为常见。[1,2]GT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血小板计数正常,血涂片上血小板散在分布,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等多种生理性诱导剂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减低或缺如。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