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重点选题·穿支皮瓣·临床实践与技术创新
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双侧乳房再造中的应用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9,35(9) : 892-897. DOI: 10.3760/cma.j.issn.1009-4598.2019.09.009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双侧乳房再造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2015年8月至2017年11月,对湖南省肿瘤医院4例乳腺癌患者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同期或二期,应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双侧乳房再造。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36.2±5.9)岁,范围31~53岁。

结果

4例患者共切取8块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皮瓣长(15.1±0.4) cm、宽(12.6±0.3) cm、厚(4.3±0.5) cm,血管蒂长度为(12.6±0.3) cm,动脉管径为(1.8±0.2) mm,静脉管径为(2.1±0.4) mm。皮瓣平均重量为235 g(195~335 g)。1例皮瓣出现脂肪液化,1例出现皮瓣供区脂肪液化,都经换药后顺利愈合,未见其他并发症,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患者自觉腹壁肌肉功能无影响。随访14~33个月,平均21.7个月,效果均较满意,未出现乳腺癌复发病例。

结论

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是乳腺癌术后双侧乳房再造的理想方法之一。

引用本文: 宋达疆, 刘德权, 李赞, 等.  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双侧乳房再造中的应用 [J] .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9, 35(9) : 892-897. DOI: 10.3760/cma.j.issn.1009-4598.2019.09.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在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发病率不断升高,且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希望能够在治愈癌症的同时重建乳房外形及功能[1]。目前乳房再造已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我国都得到越来越普及的推广应用[2]。1989年Koshima等[3]首次报道以腹壁下动脉穿支血管为蒂切取皮瓣再造乳房而不牺牲腹直肌,并以此提出穿支皮瓣的概念。1994年Allen和Treece[4]将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perforator flap, DIEP)正式命名,此后不断推广应用,已经成为乳房再造的金标准。然而,对于需要双侧乳房再造的患者,一侧DIEP皮瓣往往不能满足需要,采用双侧血管蒂分别切取独立的DIEP皮瓣同时再造双侧乳房,可以达到最为满意的效果[5,6,7,8,9,10]。为了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很多学者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实际解剖情况又对手术方式进行了调整[11,12,13]。2015年8月至2017年11月,笔者科室对4例患者选择双侧DIEP皮瓣移植,行术后即刻或者二期行双侧乳房再造,效果满意。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