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与再造·临床实践与技术创新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肌皮瓣修复骨髓炎创面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9,35(12) : 1234-1239. DOI: 10.3760/cma.j.issn.1009-4598.2019.12.015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肌皮瓣修复骨髓炎创面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7例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1~76岁,平均53.2岁,缺损面积为5 cm×4 cm~13 cm×6 cm,均为慢性创面。术前应用微泡增强超声、超声三维血管重建及定位膜联合CTA辅助设计皮瓣。对骨髓炎创面进行彻底清创,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覆盖创面,根据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待创面稳定后,切取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为蒂的游离肌皮瓣进行修复,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予抗感染、抗痉挛、抗凝等治疗,应用红外热像仪对皮瓣血供进行观察。

结果

17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面积为6 cm×4 cm~13 cm×7 cm,供区均一期直接缝合。术后1例出现皮缘坏死,仔细换药后愈合,遗留色素沉着,余16例皮瓣顺利成活,无血管危象等相关并发症。随访4~23个月,所有皮瓣质地、色泽良好,稍突出于皮肤表面,供区愈合可,无相关并发症,同时骨髓炎得到有效控制,患者较为满意。

结论

应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肌皮瓣修复骨髓炎创面,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引用本文: 林光豪, 陈芝武, 郑钧水, 等.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肌皮瓣修复骨髓炎创面 [J] .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9,35 (12): 1234-1239. DOI: 10.3760/cma.j.issn.1009-4598.2019.12.01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伴有骨髓炎的慢性难愈性创面因病程长、涉及学科多、治疗难度大,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难题,病因常为糖尿病、复杂创伤、血管疾病、放疗、肿瘤等[1,2]。这些创面因缺乏良好的血供、周围软组织反复被炎症刺激、骨质外露软组织难以覆盖、骨痂缺血硬化,常难以愈合,甚至在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出现更严重的感染[3]。局部皮瓣、游离皮瓣、筋膜瓣、筋膜皮瓣及肌瓣,可在修复软组织缺损的同时控制感染。携带肌肉的皮瓣在控制感染上效果确切,但大部分肌皮瓣比较臃肿,外形不满意。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是近年来使用较为广泛的皮瓣,具有厚度薄、外形美观、不牺牲主干血管及肌肉、供区损伤小、穿支较恒定、血管吻合口径理想等优点[4]。我们在控制创面感染后,采用多种术前定位方式设计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肌皮瓣,共修复17例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创面,获得较满意效果。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