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危重症
腰大池置管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24(12) : 1357-1363.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12.009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评估腰大池置管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17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通过性别、年龄、Hunt-Hess评分、改良Fisher分级和腰大池置管引流5个影响因素来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血管痉挛、痉挛相关性脑梗死、平均住院时间和出院1个月后Glasgow预后评分等预后指标。

结果

诸多因素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其中腰大池置管是症状性血管痉挛(OR=0.243,95%CI:0.119~0.497)和痉挛相关性脑梗死(OR=0.305,95% CI:0.154~0.604)的独立保护性因素。腰大池置管的患者Glasgow预后评分高于不置管的患者(P<0.05),但是腰大池置管引流延长了平均住院时间(P<0.05)。

结论

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腰大池置管引流能有效缓解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的预后。

引用本文: 李立, 周峰, 赵学群, 等.  腰大池置管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J]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 (12): 1357-1363.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12.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动脉瘤的治疗要达到2个主要目标:防止再出血和防治血管痉挛[1]。脑血管痉挛通常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4 d,持续10~14 d[2]。随着早期甚至超早期动脉瘤手术夹闭和日益发展的介入栓塞治疗使动脉瘤2次破裂出血的概率大幅度降低,动脉瘤引起的血管痉挛造成的并发症比例却居高不下,达10%~40%[3,4]。已有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腰大池置管术能显著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血管痉挛、痉挛相关性脑梗死,提高患者预后[5,6,7]。但由于医学伦理的限制,极少有大样本的双盲对照研究能证明这一观点[8]。本次研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在单一因素层面上限制其他因素的差异性,不仅可以检验腰大池置管的临床作用,也可以评估其他因素对患者不同预后指标的影响。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