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
低压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系统评价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25(5) : 605-609.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5.013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低压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The Cor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纳入低压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8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 R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进行评估,并采用GRADE 3.6.1软件对证据质量进行分级。

结果

纳入4项研究,Meta分析及GRADE评级结果显示:与常规复苏比较,低压复苏有较低的总病死率[RR=0.77, 95% CI:0.62~0.95, P=0.01; n=984, GRADE评级:中]及24 h病死率[RR=0.47, 95%CI:0.24~0.91, P=0.03; n=281, GRADE评级:中];但总病死率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钝挫伤或穿透伤亚组以及穿透伤亚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低压复苏能够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总病死率及24 h病死率,证据质量为中级。未来研究应该着力于低压复苏对于不同创伤类型患者的疗效进行进一步探索。

引用本文: 冯筑生, 范颖楠, 李俊杰, 等.  低压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系统评价 [J]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5) : 605-609.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5.01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创伤是中青年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而出血则是导致创伤患者伤后12 h内死亡的常见原因[1,2]。由于休克和组织灌注不足是创伤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传统的治疗方式是采取积极的液体复苏以恢复有效的循环血容量及收缩压[3,4]。美国外科医师协会的创伤高级生命支持课程推荐对于创伤患者的治疗初始可采用1~2 L的晶体液(乳酸林格液、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进行复苏,但上述复苏方法主要基于出血控制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认为液体复苏的目标应该是恢复器官灌注,所以应该使用复苏液体补偿丢失的血管内容量以及恢复血压至正常水平[5,6,7]。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出血控制前对休克患者采用积极的液体复苏会导致心功能障碍、腹腔室隔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一系列并发症,甚至会导致病死率的上升[8,9]。为了平衡恢复器官灌注和降低再出血风险两者间的矛盾,采用低于正常的血压水平作为复苏目标的液体复苏方法——低压复苏也应运而生[10,11]。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关于低压复苏的临床研究不断涌现,但仍然缺少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本文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低压复苏的相关高质量研究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价,以期为临床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