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窒息法和室颤法致猪心脏骤停后肺损伤的研究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25(6) : 751-756.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6.014
摘要
目的

通过窒息和室颤的心脏骤停动物模型,对心肺复苏后肺损伤进行对照研究。

方法

将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窒息组(AS)和室颤组(VF),每组各24只,分别采用阻塞气管插管和程控电刺激诱导方法制模,制模成功后给予标准的心肺复苏至ROSC,分别测量基础状态、ROSC即刻、15 min、30 min、1 h、2 h、4 h和6 h的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氧输送(DO2)、血乳酸,并监测同一时刻动物的肺顺应性(Cdyn)、气道阻力(Raw)、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于基础状态时和ROSC 4 h时进行肺核素灌注扫描和PET-CT扫描;ROSC后6 h将动物处死后取肺组织进行病理及电镜检查,检测组织中Na-K-ATP酶、Ca2+-ATP酶、SOD、MDA、Bcl-2、Bax及Caspase3蛋白水平及凋亡指数(AI%)等。

结果

窒息组的ROSC率和6 h生存率均显著低于室颤组(P<0.01);在肺组织有关酶学及蛋白(Na-K-ATPase、Ca2+-ATPase、SOD、MDA、AI%、Bax、Bcl-2和Caspase3)检测方面,窒息组重于室颤组,且凋亡现象更严重(P<0.01);在呼吸力学各个时间点相关指标(OI、RI、DO2、血乳酸、Cdyn、Raw、EVLWI、PVPI)的监测中,窒息组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较室颤组更明显,在6 h后仍未能恢复至基础状态。窒息组和室颤组在肺灌注核素扫描上,无明显的充盈缺损;而在PET-CT扫描上则可见较明显的充盈缺损区。

结论

心脏骤停后肺损伤的发生与导致心脏骤停的病因密切相关,窒息明显重于室颤,而心外按压不是导致此类肺损伤的主要原因。

引用本文: 杨军, 吴彩军, 张奕, 等.  窒息法和室颤法致猪心脏骤停后肺损伤的研究 [J]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6) : 751-756.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6.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临床最危重的心脏急症之一,无论是心源性还是非心源性,其病死率都非常高[1]。目前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心脏骤停后的ROSC率已得到了改善,但是该类患者的远期预后并无根本改变,氧供和氧利用的受损被认为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之一[2]。Nagel等[3]于1983年就报道了肺水肿是心脏骤停的并发症之一,而临床上也常见ROSC后患者发生顽固性的低氧血症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这些都提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肺损伤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是现有的相关研究中,更多的焦点集中在心肺复苏后心、脑损伤及相关的保护措施,对肺损伤的关注仍较少[2],本研究拟通过窒息和室颤的心脏骤停动物模型,对心肺复苏后肺损伤进行对照研究。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