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中毒
发光类脐菇中毒事件调查分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25(6) : 729-732.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6.009
摘要
目的

分析云南省元谋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实验室毒蘑菇鉴定的实验结果,对中毒病因进行确证。

方法

收治中毒患者后,当地医务人员迅速开展中毒救治工作,疾控专业人员对患者携带的可疑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015年8月1日,元谋县某电厂12名男性工人,一起食用了一种野生菌约100~200 g,进食后10 min到0.5 h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胸闷症状。4名症状较轻者门诊给予处理后拒绝治疗,3名患者给予机械洗胃,药用炭胃管注入保留等促进毒物排泄治疗,其他患者给予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8名患者3~4 d后病愈出院。现场采集的可疑毒蘑菇标本经鉴定确认为发光类脐菇(omphalotus olearius)。

结论

该中毒是一起由发光类脐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明确为由发光类脐菇导致的中毒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提示要加强对该种毒蘑菇的研究,并对当地群众开展毒针对性的预防和科普教育。

引用本文: 张烁, 李海蛟, 余成敏, 等.  发光类脐菇中毒事件调查分析 [J]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6) : 729-732.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6.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生物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千姿百态丰富多彩野生蘑菇给人们带来无穷想象力,总有人进行品尝新奇蘑菇探究。本研究报告一起发生在云南元谋,因采集和食用一种能发出荧光蘑菇,致使12人中毒事件。本研究从采集、食用、中毒表现、救治等进行了调查,并经形态分类鉴定、分子鉴定确定蘑菇种属。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