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
室颤与窒息法心脏骤停动物模型复苏后PET心肌代谢的比较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26(10) : 1144-1148.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7.10.010
摘要
目的

研究电击室颤与窒息不同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模型复苏后存活心肌的代谢特点。

方法

32只五指山幼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电击室颤组和窒息组(n=16),分别通过右心室电击诱导室颤和呼吸末堵塞气管插管方法制作不同的心脏骤停模型,在成功制作心脏骤停模型后8 min行心肺复苏。计算复苏成功率以及观察24 h生存状况,在基础状态以及复苏后4 h、24 h利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测定左心室心肌代谢最大标准化摄取值(the 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 )动态变化。

结果

电击室颤组复苏成功率较窒息组复苏成功率高(100% vs. 50%, P<0.01);24 h生存时间均值室颤组较窒息组长[(22.63±0.95) h vs.(8.75±2.54)h, P<0.01];复苏后4 h,24 h左心室心肌代谢SUVmax)比较:复苏后4 h室颤组较窒息组要高[(1.9±0.3) vs.(1.0±0.4),P<0.01],24 h后室颤组SUVmax)值上升恢复值明显高于窒息组[(2.4±0.6) vs. (1.2±0.5), P<0.01]。

结论

窒息导致心脏骤停复苏后心肌损伤致代谢降低较电击室颤严重;室颤导致心脏骤停复苏后心肌代谢降低在24 h后恢复至正常水平。

引用本文: 吴彩军, 李春盛, 杨军, 等.  室颤与窒息法心脏骤停动物模型复苏后PET心肌代谢的比较 [J]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 (10): 1144-1148.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7.10.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临床最危重的心脏急症,在世界范围内发生院外心血管疾病死亡事件中,心脏骤停事件为死亡原因之首。虽然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最初的成功率在13%~59%,但是大多数最初复苏成功的患者在72 h内由于心脏功能发生损伤或者衰竭而死亡。因此,就心肺复苏本身而言,CA骤停患者生存率仅有1.4%~5%[1,2]。目前关于心脏骤停动物模型的制作主要有电击室颤法以及窒息法,两者在基础实验研究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3,4]。但是,在复苏后心脏功能的代谢变化,尤其是利用目前最先进的存活心肌代谢判断的"金标准"——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模型复苏后心肌代谢情况,尚无文献报道。本实验分别采用右心室电击室颤方法和气管堵塞窒息方法建立五指山小猪心脏骤停模型,并利用PET测定左心室心肌代谢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the 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值,对不同心脏骤停模型复苏后心肌代谢情况进行比较,在心肌细胞代谢方面比较这两种模型的特点。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