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论著
黄褐斑的临床分期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8,24(4) : 274-278.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90.2018.04.017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褐斑分期的评价指标。

方法

收集黄褐斑患者195例,根据近期皮损面积扩大、颜色加深、皮损泛红、搔抓后皮损变红、玻片压诊有褪色将黄褐斑分为活动期和稳定期。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皮肤镜、Mexameter18、LAB分光测色计检测两期黄褐斑患者皮损,比较两者差异。

结果

195例患者中,活动期115例占59.0 %、稳定期80例占41.0 %。活动期RCM下树突状黑素细胞活跃度(DMA)35.08±10.59高于稳定期15.06±9.20;RCM下炎症细胞、皮肤镜下血管数量多于稳定期;红斑指数(EI)376.35±61.39高于稳定期320.36±62.40;A值13.28±1.75高于稳定期12.34±1.78;两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期皮损处黑素数量、黑素指数(MI)、L值与B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可依据临床表现将黄褐斑分为活动期与稳定期。DMA、炎症细胞、血管数量、EI值、A值可作为分期参考指标。

引用本文: 张琼予, 孙东杰, 涂颖, 等.  黄褐斑的临床分期 [J] .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8, 24(4) : 274-278.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90.2018.04.01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黄褐斑是中青年女性面部对称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种原因可导致黄褐斑[1],其病因复杂,疗效欠佳已成为临床难点问题。从发病机制上看,黄褐斑不仅有色素因素参与,还与血管、炎症等相关[2]。我们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有的患者皮损仅有色素沉着,有的泛红,有的皮损玻片压诊褪色[3],有的经激光治疗后病情加重。用同样的方法治疗不同阶段的黄褐斑效果不同,因此有必要对黄褐斑进行分期,且黄褐斑分期相关文章迄今未见报道。为此,我们收集就诊于我院的195例黄褐斑患者,将其分为活动期和稳定期,并联合无创性皮肤检测技术对不同期黄褐斑皮损进行分析,旨在明确黄褐斑活动期与稳定期的评价指标,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