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基于临床路径理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基层管理路径的初步研究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7,16(2) : 100-105. DOI: 10.3760/cma.j.issn.1671-7368.2017.02.003
摘要
目的

通过试点研究验证初步设计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基层管理路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

以沈阳市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2例签约全科医生团队服务的ASCVD高危慢病共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按照预先设计的ASCVD基层管理路径采用创新性研制的"协同式"基层管理措施实施规范化基层管理,评价干预6个月前后的管理效果。

结果

干预6个月后,患者失访率为7.4%(9/122),113例研究对象完成问卷调查,问卷均合格有效。干预后患者积极度总体水平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09,P<0.05)。各维度得分:相信积极主动的角色很重要(t=4.546,P<0.05)、有采取行动的信心与知识(t=4.684,P<0.05)、实际采取行动(t=5.332,P<0.05)以及压力下仍能坚持(t=7.785,P<0.05)也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生命质量总分(t=2.086,P<0.05)、心理健康总分(t=1.980,P<0.05)、生理功能(t=2.420,P<0.05)、活力(t=3.077, P<0.05)、精神健康(t=2.992, P<0.05)较干预前显著提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积极度和生命质量明显相关(r=0.320, P<0.05)。患者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均较干预前有所下降,其中舒张压干预前后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15,P<0.05)。

结论

ASCVD基层管理路径及"协同式"干预措施在基层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实施后可通过增强患者积极度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并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患者血压水平等临床结果。

引用本文: 万荣荣, 于凯, 王爽, 等.  基于临床路径理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基层管理路径的初步研究 [J] .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7, 16(2) : 100-105. DOI: 10.3760/cma.j.issn.1671-7368.2017.02.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sis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是当今我国乃至全球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其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ASCVD综合防控形势十分严峻[1,2]。目前最有效的预防策略是"高危策略"和"全人群策略" [3]。其中,连续性基层管理在我国始终是至关重要而又非常薄弱的环节。ASCVD基层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重点是针对危险因素促进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和进行血压、血脂、血糖、体质量管理以及抗血小板治疗。研究显示,不具备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是少数,仅为1.2%左右[4]。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存等慢病共病是常见的,并且日益增多。这些患者多数就诊于二三级医院,在基层医疗机构接受连续性管理的较少。这不仅导致疾病负担显著增加,更为优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带来严重挑战[5,6]。我国基层全科医生团队提供规范化的基层管理服务尚存在规范化服务能力不强,适合于基层的以人为中心的全人服务模式尚未有效开展,为数不多的基层管理相关指南和共识多数是以单病种为导向的,不同来源的推荐意见也有不一致之处以及患者对全科医生团队服务信任度不高等问题[5,6,7,8]。另外,我国临床路径的研究与实施在改善医疗质量、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取得了效果[9],并发布了《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国家行业标准[10]。然而,目前尚缺乏用于指导基层医疗机构慢病管理的临床路径。为进一步解决上述问题,在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慢病管理学组及其他多专科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研讨初步设计了ASCVD基层管理路径,旨在为基层全科医生团队开展规范化管理提供适宜技术支持。本研究为该路径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即通过初步试点研究验证初步设计路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