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败血症治疗时加用小剂量肝素对早产儿凝血指标及治疗效果的观察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18(8) : 756-759. DOI: 10.3760/cma.j.issn.1671-7368.2019.08.010
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儿败血症治疗时加用小剂量肝素对凝血指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妇产医院2009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早产且出生体重<1 500 g的败血症患儿共69例,按照是否使用小剂量肝素治疗(每次6 U/kg,每6~8小时1次,连用3 d,后改为每12小时1次,疗程5 d)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评价两组治疗对早产儿凝血指标的影响及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显示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凝结时间(TT)、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5.5±3.5)s、(15.4±3.5)s、(47.5±8.6)s、(1.7±0.8)mg/L,对照组分别为(19.0±3.9)s、(18.8±3.5)s、(58.4±18.1)s、(2.6±1.9)mg/L,治疗组较对照组凝血功能明显改善(t值分别为-3.815、4.275、-3.004、-2.459,均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6.2%,25/29)高于对照组(60.0%,2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8,P<0.05)。

结论

早产儿发生败血症时,加用小剂量肝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凝血功能,提高早产儿败血症的治疗效果。

引用本文: 刘巍巍, 焦颖, 邹丽颖, 等.  败血症治疗时加用小剂量肝素对早产儿凝血指标及治疗效果的观察 [J] .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 18(8) : 756-759. DOI: 10.3760/cma.j.issn.1671-7368.2019.08.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虽然在抗菌药物治疗、机械通气和血糖维持等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新生儿败血症仍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高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原因[1]。已有研究证实,脓毒血症患者凝血机制极易发生障碍,患者会出现凝血系统激活和随后的血栓形成,凝血酶会加速血小板活化[2],使得凝血功能紊乱,严重的会引起DIC。还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与不同类型的血栓形成均有关联,特别是在细菌感染时微血管血栓的形成中起到了增强作用,因此严重的败血症患者凝血功能常常出现异常[3,4,5],抗凝治疗可以改善败血症时凝血功能状态,有助于败血症患者的治疗,但由于抗凝治疗有可能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因此存在争议。抗凝治疗中常用药物为肝素,小剂量肝素很少增加出血的风险,同时肝素具有多种免疫调节特性,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有助于败血症患者的治疗[6]。目前早产儿特别是出生体重<1 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的构成比不断增加,他们抵抗力低,特别容易发生败血症,严重时出现凝血障碍,容易危及患儿生命。改善凝血功能治疗对于败血症存在益处,本研究回顾了肝素用于早产儿败血症治疗的相关资料,探讨早产儿败血症治疗时加用小剂量肝素的临床效果。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